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因為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共九條脊而得名。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就有九脊殿的稱呼,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為現在的名稱,又名九脊頂。
歇山頂,在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它的出現晚于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樣式之一。歇山頂樣式最早可見于漢闕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到了宋、元時期,歇山頂已經大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單檐廡殿式主殿開始改為重檐歇山式,明代時重檐歇山更廣為運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單檐廡殿,成為僅次于重檐廡殿的最高等級建筑樣式。
早期的歇山頂比較小,山墻側透空,沒有山花板,只有懸山式的博風板。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現了大歇山,同時,山面開始不透空,明朝時多用磚頭壘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風板里加上山花板。
而自明代以來,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時收山的尺度縮小、正脊的尺度加長,這使得建筑看起來更加高峻凝重。
歇山頂分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頂的下方,再加上一層屋檐,和廡殿頂第二檐大致相同。例如天安門、故宮的太和門、保和殿、乾清門,妙應寺山門、智化寺智化殿、臺北府城北門則為單檐歇山頂。
在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頂等級高于單檐廡殿頂,僅低于重檐廡殿頂,而單檐歇山頂低于單檐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墻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于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戧獸和仙人走獸,其數量和用法都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
由歇山頂的基本樣式加以延伸,可以演變出四面歇山頂、卷棚歇山頂等變體。所謂四面歇山頂是由兩個歇山頂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構成的屋頂,也稱歇山式十字脊頂,北京故宮的角樓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頂是指沒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頂,又稱歇山式卷棚頂。這種屋頂比較柔和,富于變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離宮,例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就多卷棚歇山。
古建筑的屋頂往往是我們對一座古建筑最直接的印象。作為中國古建筑的代表性標志,屋頂的造型、色彩和裝飾都是中華經典文化經數千年演變后的價值體現,凝聚的是多個民族共同擁有的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