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從漢代就有過夏至日的習俗;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哆|史》禮制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送。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云南、廣西、廣東、臺灣四省區,這四省區是我國境域內太陽在天空位置最當中的地區,日影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夏至三候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后。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鳴:后五日“蜩始鳴”。古時楚稱蜩(tiáo),秦晉稱蟬。蜩螗沸羹,叫聲沸稠為粘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蟬,黑大,叫聲清亮,俗稱“知了”。
螗(táng)小而綠,叫聲尖銳急促,它立秋后才鳴,也稱寒蜩、寒蟬、夏蟬,為區別于“知了”,俗稱為“都了”。它一叫,秋色厲,都該了了。
三候半夏生:夏天過半了,后半夏白晝驕陽似火,濃蔭難求;夜晚蟲鳴如織,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種白色塊莖,生于陰陽半開半闔時,所以作為一種藥材,主治半開半闔之病,協調中樞。
夏至日,萬物繁茂生長,對雨水的需求也達到極致。詩人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卑殡S著上天的滋養,池塘里早已“蓮葉無窮碧,荷花別樣紅”,綠樹陰濃里“蟬鳴聲聲響,忽覺夏日長”。
夏至習俗
民間流傳著許多夏至的習俗,比如有句人盡皆知的俗話:“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背撕芏嗟胤匠韵闹撩娴牧曀?,關于夏至的風俗習慣還有很多。
夏至日,有些地區有吃餛飩的習俗,這是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背赃^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薑、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南方吃荔枝,夏至時節,剛從樹上摘落的荔枝最為新鮮,水分豐盈,粉嫩欲滴,才最好吃。古人云:”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span>
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民間還有吃新麥嘗新的習俗。用麥粉調成糊糊,攤成薄餅烤熟,并夾以青菜、豆莢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稱“夏至餅”。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吨芏Y·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毕闹寥照躯準罩螅r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夏至時節,有些地方還有女子頭上戴棗花的習俗,據說可治腿腳不適。女子之間有互相贈送夏扇、脂粉等什物的習俗。《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過后,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所以,在夏至后,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于調節。
夏至,花開半夏,酒至微醺,品人生滋味,感世間百態。在這個炎炎夏日,愿一切美好如夏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