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與城關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城池主要包括城墻、城門、城和護城河幾部分。后來,為了加強城池的防御性,又多在城墻上加建角樓、敵樓。城墻是很結實的,但是這種堅固的防御設施在明代以前都是用土砌筑而成。一般來說,就是用當地的黃土或黑土作為原材料,層層夯實而成,經過這樣的夯打,墻體就變得非常堅固。同時,為了增加穩定性,墻體側面都不做成垂直形式,而是做成上窄下寬形式。明代以后,經濟與科技都有了長足發展,燒磚技術提高,很多的城墻表面都被加包了磚,城墻的堅固度自然也就更高。城池或其他防御性的關類建筑,因為是要塞、關口,所以也稱為“城關”。
城墻
城墻是城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圈堅固的墻體。最早的城墻只是簡單的木柵欄,或者只是在居住區周圍挖辟一條河溝而已。后來又有石頭壘砌的石頭城,夯土砌筑的夯土城。總的來說,宋代以前的城墻極少磚筑,甚至極少外部用包磚。宋代以后才漸漸在一些重要的城池的城墻上,或者是在城墻上某些需要重點防御的部位使用包磚。從明代開始,因為燒磚技術的提高,很多的城墻表面都被加包了磚,城墻用磚砌也比較普遍了。如明代時修筑的北京城的城墻,墻體就是由整齊的方磚鋪砌,墻的頂部平面更是由大磚鋪墁。墻的剖面都呈梯形。如此厚實、堅固的墻體,其防御性自然很強。
城門
城門就是在城墻上開辟的門,是出入城池的口,也是城池防御的一個薄弱環節,是戰爭中敵人攻戰的重點部位。所以,在古代的戰爭中,與高大堅固的城墻相比,相對薄弱的城門便成了維系城池安全的關鍵所在。因此,古代防御中對于城門的要求非常嚴格,從城門的開設位置,到城門門板的材料,甚至是門板層數的多少等,都根據實際需要而精心設置,以期達到最高的防御性能。當然,也可以采取減少城門數量的辦法來增加城池的防御性,因為對于防御性要求極高的城池來說,城門的數量自然是越少越好。我國古代大多數城池的城門,都只有四座,分設于城池的東、西、南、北四面。
護城河
護城河,亦作濠,定義為人工挖掘的圍繞城墻的河,古代為防守用,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具有防御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荊州、襄陽、重慶、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
各個朝代對于防御工事的稱呼及分類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城池相關的一些組成部分:
城隍,道教中負責城池的地方神,也指干涸的城壕。
城郭,城指內城墻,外城墻為郭。
城墻,也叫城垣(yuan),是城防的主體。
女墻(指城墻上凹凸的短墻)、城堞(包圍月城的城墻,也叫城垛)組成。
城壕,也叫護城河,環繞城外的水體。
月城,也叫甕城,城門外用以屏蔽城門的小城,月城的門稱城堙。
城門,出入城的唯一通道。
城闕,城門兩邊的望樓。
城樓,建于城門或城墻之上的樓。
城廂,指城內和城門外附近。
城根,靠近城墻的地方。
城關,城門外靠近城門的一帶地區。
吊橋,架在城壕上方便行路的木制斜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