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始于十九世紀末,成熟于二十世紀初,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舊弄堂一般都是石庫門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當時的設計者,結合江南傳統民居與歐洲聯排別墅,創造了“石庫門”這一獨特建筑風格的民居形式。
該類建筑通常用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的厚木做門扇,門框用石料環繞門扇也叫“箍”住門扇,因此,被稱為“石箍門”,那時來上海的有很多寧波人,寧波方言“箍”字發音與“庫”相似,后來這種建筑就被叫成“石庫門”了。
石庫門建筑的平面和空間更接近于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持著正當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建筑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征,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于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
在早期石庫門中,門楣常模仿江南傳統建筑中的儀門做成中國傳統磚雕青瓦壓頂門頭式樣。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常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成長方形的花飾,類似西方建筑門、窗上部的山花楣飾。
石庫門逐步成了上海傳統弄堂住宅的代名詞和一種標志。我國的普通郵票第23組《中國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圖案采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筑。中國共產黨也誕生在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一幢典型的石庫門建筑中。
石庫門建筑盛行于上世紀20年代,占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還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個多世紀歷史的石庫門中。石庫門里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
大門采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回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墻細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布局采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里弄被作為近代優秀建筑整組保存。
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作為時代建筑的典范,相對于外灘而言,老上海的石庫門建筑群更多地體現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在這里,我們不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還能看到江南傳統民居的空間組織,這是文化混血的產物和結晶。
石庫門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優秀建筑群體,孕育并滋養了上海近代文明,作為一種象征,石庫門文化代表了近代上海的文化特色。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可以也應當作為構建當代有上海特色文化的基礎,根據這一文化特色開發出適合新時代的文化,它應當具有石庫門文化的包容性、大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