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烏銅走銀”與北京景泰藍(俗稱琺瑯)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界的兩大銅制工藝,景泰藍以別致艷麗、高雅華貴聞名;烏銅走銀則以雙色淡雅,古香古色流傳于世。
烏銅走銀以合金銅為底,在底上鏨刻各種花紋,然后將熔化的銀(金)水填入圖案中,冷卻后磨光,捂黑,透出銀(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典雅別致。
烏銅走銀,是云南最具特色的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始創于清雍正年間的云南石屏,距今已有300年歷史。關于烏銅走銀的起源有著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
烏銅走銀的由來
烏銅走銀最早出現在清朝雍正年間,云南石屏岳姓工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于銅,不料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逐漸變得烏黑。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圖案,打磨后烏銅烏黑,白銀閃亮,對比醒目,又有典雅之氣,被命名為“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的工藝流程
烏銅走銀的制作流程非常繁瑣,并且全部為手工工序,其制作流程步驟為:煉制烏銅合金>鍛制烏銅片>烏銅片上鏨刻圖案>走銀>焊接和組裝>拋光打磨>捂黑處理
烏銅是原料,走銀是工藝。把銀“走”到烏銅上,是工藝中關鍵的一步,這需要精準的化學和熱處理技術。走銀時,先將純銀(金)粉置于烏銅片的刻花處溶化,銀(金)水沿鏨刻后的圖案痕跡流走、填充,以“走”滿為準。
走銀利用了銀與銅的熔點不同。從金屬材料角度來看,銀的熔點為960度,銅的熔點為1084度,差值只有140度,高溫處理時候稍有不慎就會把銅與銀一同熔化,因此即使是大師,在走銀這一步成功率也只能到70%左右,這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烏銅走銀的工藝價值。
烏銅走銀的價值意義
烏銅走銀在造型上多為手爐、文房四寶、茶壺、首飾、花瓶、煙具、酒具、香爐等器物。常見的圖案紋飾有花鳥魚蟲、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烏銅走銀工藝品造型典雅別致、端莊高雅,紋飾豐富多彩、特色鮮明,色彩古香古色、黑白分明,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藝術震撼。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品相、精湛的工藝、細膩的雕工深得人們的喜愛。
烏銅走銀工藝遠比一般的銅銀工藝復雜得多,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2011年5月,“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烏銅走銀被云南官渡金永才大師、晉寧袁昆林大師、保山楊智閎這三大家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