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景區距介休市區和大運高速介休出口均為10公里,與國內著名景區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綿山旅游區毗鄰。多數專家推定張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系后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張壁古堡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世界上頗為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具有很好的軍事防御功能。
古堡海拔1020米,三面溝壑,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地下建有長約萬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堪稱“地上地下雙城子”。因“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
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綿山,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筑堡墻,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
古堡堡墻130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南北堡門附近,各有一個宗教建筑群,有關帝廟、可罕廟、空王行祠、二郎廟等。堡內一條紅色條石砌筑而成的主街——“紅順街”兩側,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七條幽深的古巷。
古堡只有南北兩個堡門,紅順街(主街)連接南北堡門,長不到300米,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借次分布。北堡門內筑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主街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南北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金代古墓,抱柳的古槐,罕見的琉璃碑。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達,并與地面建筑巧妙勾連。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2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地道呈網狀結構,高約2米、寬約1.5米,彎曲迷離。堡外北面和南面的溝崖間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內留存有通風孔,還有水井與地面相通。
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進深11.5米,高7.5米,寬5.5米的深洞,是地道的糧倉。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
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
張壁古堡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筑頗多,大體都是明清遺物。如明代萬歷41年,距今400多年的空王佛行祠,坐北向南,大殿三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墻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行祠前廊下有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一通記述著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一通記載空王行宮修建緣起。此外,堡內還保留著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興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筑。
從十六國時期始,古堡大致經歷了塢壁、軍鎮和設防性村落等幾個階段,在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獨特軍事防御體系、儒釋道相輔相融的宗教文化、神奇的星象堪輿文化、燦爛的農耕民俗文化等。
古堡的與眾不同,還在于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沒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主街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了“丁”字型的結構。東三巷民居多為農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錯落有致,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
此外,張壁古堡還保留著隋唐時期盛行的傳統里坊格局,沿村中的紅順街兩側,依地形走勢,在主街與幾條小巷的丁字巷口,游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門,他們是各個“里坊”唯一的出口。關閉巷門后,各個里坊就成為相對封閉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間既可各自為戰,又可相互呼應,是一套完好的內部防御體系。
堡內營建遵循中國古代星象和堪輿的基本原則,地面建筑和地道中,現存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標志物如水井、戲臺、七星槐、天眼、將軍窯等30余處,堡間至今還保留著正月二十八“祭星”的習俗。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是國內目前僅存、世所罕見的古代星象學的民間絕版,被譽為“天下第一星象村”。
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原則,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張壁村不遺余力地對北堡門和周邊祠廟進行了多次改造,他們在北堡墻上修建了“二郎廟”和“真武廟”,廟頂高度高于南堡門,以順應北高南低的原則。由于綿山的地勢高陡,“沖”氣足,于是又在南堡門外建造了關帝廟,以遮擋來自綿山的“煞氣”。
其實,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筑,就會了解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譬如,南北兩座堡門士是相互看不見的,它們并不在一條貫穿的直線上,因為連接兩座堡門的主街道在兩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這正是處于“風水不外流”之考慮。
張壁古堡先后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游特色景觀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山西十大新銳景區”等六項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