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古代建筑物構建或者家具等都有著雅稱或者典故,今天就由中國古建小編來為大家解說【美人靠】。
“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的靠椅的雅稱。徽州古民宅往往將樓上作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動的場所?!?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其優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這給中規中矩的徽式庭院增添一點飄逸。
美人靠出自明清時期的徽式建筑。中國南方的民居,徽式獨具一格。粉墻黛瓦,庭院深深,內有天井。庭院樓上的天井周邊,設有走廊和欄干,欄干邊上的美人靠,與雕梁畫棟、藻井花窗構成庭院里的樓閣之美。古代女孩不能輕易走下閨閣,自然會有寂寞和煩悶,只能倚在閨房門前的美人靠上,遙望天井上空的藍天白云,窺看出入自家門樓的過往賓客。
長長的美人靠可坐可倚,也可供人躺下。它的靠背彎曲,像鵝的頸項,所以又叫“鵝項靠”。美人靠出自江南水鄉的干欄式建筑,“鵝項”與吳語的“吳王”讀音相近,而吳王擁有美人西施,便引起人們很多關于西施的聯想。西施是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人,不知壓抑著多少憂愁。古人解憂,往往臨水登樓,眺望青山遠水和遙遠的故鄉。人們想象西施也會登樓解憂,倚靠在鵝項靠上,就把鵝項靠叫成了美人靠。這樣的傳說很美麗,卻與歷史不相符合,因為中國到了宋代才有椅子出現。
美人之美,不全在于美人,更在于美人與情境的相合。春秋中后期的西施,一定沒有坐過美人靠。唐代美人也可能沒有美人靠。試想那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蹦桥犹焯煲锌拷瓨菣诟?,眺望江上歸帆,盼望郎君歸來。如果有一排美人靠,她倚立過久累了的時候,可以坐一坐,躺一躺,心累而身不累。
人在疲憊的時候,站著想坐,坐了又想躺。人在悠閑的時候,觀賞景色的時候,也需要放松自己。江南的園林,長廊短亭,樓閣水榭,都有美人靠,向著湖面或荷池傾斜,讓走累的游客舒適地休息一下,更加悠閑地觀賞景色,可見美人靠不僅僅屬于美人。宋代以來的家具,以椅子代表人體的解放,不再經常跪著生活。宋代的木建筑除了營造技術登峰造極以外,把木建筑的藝術也發展到第一個高峰。今人已經很難見到宋代的建筑,唯有少量明清木建筑還在風雨飄搖中生存。
深山古村也有美人靠。比如武夷山的下梅村,如今還保存著大片的明清古民居,以木雕、石雕和磚雕裝飾。一條小小運河,長約一里路,緩緩穿過古老的街市。沿河修建長亭長廊,欄干邊上留下美人靠。當年來下梅趕集的,從運河上船下船的,或是無事來看風景的,都在美人靠上坐過躺過。
其實美人靠無須美人倚靠,它自身就是一道風景。鄉下的廊橋也有美人靠,中國南方廊橋多,又以侗族村寨的廊橋最為密集,叫風雨橋,又叫紅橋。侗族逐水而居,溪流縱橫,處處可見風雨橋,很有白居易的詩意:“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很多風雨橋的欄桿靠椅做成美人靠,供寨子的男女老少休閑相聚,也供過客休憩,美人靠與風雨橋的斗拱重檐的一切構件,構成風雨橋之美。
美人靠與干欄相依,干欄式民居出自江南古百越族,侗族和苗族的先民都來自江南水鄉,在大西南重建家園,繼續修建干欄木樓。它們的木樓都有美人靠,貴州苗族的美人靠最為講究。苗族擇高山聚居,密集的吊腳樓緊緊相連。如果去貴州旅游,見到有美人靠的吊腳樓,多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美人靠叫“豆安息”,姑娘可以憑欄遠眺,也可以隨時走下木樓。她們沒有徽州女子的嬌貴,可是比她們自由。
《營造法源》中說:“欄桿常裝于走廊兩柱之間,以作藩屏,或裝于地坪窗、合窗下,以代半墻?!苯裉斓摹懊廊丝俊敝皇菣跅U中的一個特殊類型,或許它不再承載著那些流年易逝的多愁善感,它只是安裝在半墻或坐檻上面,讓人憩坐、倚欄憑觀的長條靠椅。但它抹不去的是歷史留在它身上的點滴記憶,它記載著那些幽遠悠長的悲歡離合。
現代人住進了高樓大廈,再也沒有那些繁復的建筑雅稱。現代沙發遠比美人靠舒適,但是不能擺設戶外,沒有美人靠的那些情韻。一些古典式的公園還有美人靠,有木工廠專門生產美人靠部件,都是硬木制作,經得起風雨。在一些城市的商業步行街里,往往在街心設置一排排固定的長靠椅,有的做成美人靠形狀。人們在商場迷宮里走累了,可以歇一歇,靠一靠。這樣的美人靠不是留給美人的,而是人走累了需要美人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