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建筑在建筑史上是輝煌的一筆。古人取材于身邊的物品,將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筑有了自己的靈魂,在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沒有鋼筋水泥的狀況下,憑借獨有的建筑智慧形成了中國古建的風格,在建造房屋上形成了七個步驟:
第一步——抄平放線
這是建房最基本的,即用水平儀等專用儀器去測量地面的平整度,觀測物體是否在一個同一水平面上,即標高相同。
第二步——開挖槽基
即為埋設建筑基礎需的要而開挖土體形成低于地面的空間。
第三步——筑基砌磉
即我們常說的打地基,古代也稱作臺基。
傳統建筑中石工制作以臺基為重點,石礎上承柱梁荷載及屋蓋重量。臺基四周壓面包角雖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維護與加固,而且襯托美觀的作用。最早是為了御潮防水,后來則出于外觀及等級制度的需要。
第四步——安置柱頂石。
中國古建筑素來講究“房倒屋不塌”,這主要是支撐房屋的達木柱子起了最重要的承重作用,因此,這些柱頂石一方面可以讓立在它上面的大木柱更加穩固,同時也防止木頭柱子直接接觸地面受潮。
第五步——包砌臺明
古代的房屋,尤其是宮殿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比如故宮的三大殿,而臺基的邊緣就叫做“臺明”。臺明是高出室外地面以上的垂直臺壁部分,它是臺基的基座,是臺基的主體部分。如按形制的不同可分為平臺式臺明和須彌座臺明兩種。臺明的組合有三種:單重臺明、雙重臺明和三重臺明。組合數量越多,等級就越高。
第六步——椽望安置
打好了臺基,柱子也立起來了,接下來就要在屋身和屋頂花功夫了,要安置各種的柱子、椽子、檁條等
這樣一個房子的基本結構才算完成。
第七步——氈背鋪瓦
最后一步,得在屋頂上鋪設瓦片,這樣才能讓整個屋頂充實起來,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