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堡,現為浮圖講鄉的一個行政村,陽原縣城東南20公里。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史記趙世家》載,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西漢、東漢時稱為東安陽縣,治所即開陽堡。這是有明確記載的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開陽堡長寬約為300多米,土城墻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輪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城堡只在城南側開城門一處。城門上下為青磚和條磚壘筑,門洞內的鋪路石被行人車馬踏得光滑如鏡,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開陽堡內的街區為井字結構,分為9個部分,史稱“九宮街”。目前,街區還保留著“乾三連”和“坤三連”的格局,其他街道仍能看到依照八卦圖建造的一些痕跡。
開陽堡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建筑為玉皇閣,據介紹,因為年代久遠,唐代的土木建筑保存至今的僅有幾處,玉皇閣是其中之一。玉皇閣共有3間,高2丈多,為單檐歇山頂。四個檐角玲瓏精巧,角脊上走獸尚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檐角處起杠桿作用的木構件昂,其昂嘴被雕刻成象頭,專家說,這種雕飾在古代建筑中是不多見的。據了解,玉皇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代同治年間,但保留了唐宋建筑的風格。
開陽堡內,還有一處古戲臺保存基本完好。臺高約兩尺,臺上青磚鋪地,兩側屋角由木柱支撐,柱礎石雕圖案精美。臺上兩側各有一個耳房,供演員化妝和候場。在屋檐下梁頭的位置有一個立體感很強的磚雕,采用的是透雕手法,畫面是松林鹿回頭,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此外,離玉皇閣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城隍廟,按封建社會的寺廟建制,只有縣級以上的城鎮才有資格建城隍廟。
開陽堡有著道不盡的故事,傳說中開陽堡這片土地,正是戰國時期趙國代郡的安陽邑,那生得偉大死得憋屈的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他把最寵愛的妃子生的小兒子扶上了王位,而把他的長子趙章,這位本該命定的繼承者遠封到千里之外的安陽邑。開陽堡見證了他艱難選擇的開始,卻預知不到他出人意料的結局。
想來,在趙武靈王的心思里,四海來朝只是彈指間的事,所以他統領著鐵騎繼續他的王圖霸業,當長子趙章氣概豪邁的對著弱不禁風的弟弟彎下九尺之軀跪拜,趙武靈王父愛的仁慈超越了帝王的權術,內心堅硬如鐵的他被突如其來的愧疚討伐得潰不成軍,于是他想要把他拼盡畢生心力換來的王土一分為二,讓兄弟倆人比肩稱王,兩相安然。
他的想法乍一公布,頓時像狂風吹過的桑干河水,有人歡喜雀躍,有人驚恐震怒。趙章繼承了父親的野心卻沒能繼承到父親的實力,安陽邑的水肥草美,并不能滿足他王權旁落的失意。最終,趙武靈王收留了假傳圣意密謀篡位不得亡命的長子,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呼風喚雨的君王,他只是一個父親,而這個父親,成了另一個兒子眼中忤逆的同謀者。
能開創一國霸業,卻無能治理家政,政治的殘酷與權利的欲望扼殺了至愛親情,趙武靈王的宮殿被他一手扶上王位的小兒子禁閉和封鎖,趙章被殺,他眼睜睜的目睹兩個親生兒子的自相殘殺,當情感背離了帝王家的游戲規則,一代盛世明君也無可奈何,趙武靈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最終困餓而死。于是帝國霸業已成煙成塵,縈繞在開陽堡寥落的風里,繁華似錦與富甲一方只是曾經,開陽堡的命運,如同他的主人一般,繁華落盡自凋零。
開陽堡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是周邊環境遭到破壞。漢唐以前開陽堡附近森林廣袤,水源充沛。在北宋年間和明代,陽原縣成為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沖突和戰爭的前沿,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開陽堡西邊逐漸開始沙漠化。每逢冬春,狂風卷著黃沙直奔開陽堡。
專家認為,開陽堡最寶貴的價值在于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體風貌,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2006年4月,開陽堡村被省住建廳、省文物局列入河北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國家住建部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3月,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中國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名單,開陽堡村位列其中。
開陽堡獨特的建筑藝術遺韻和廣袤的地域風貌,折射出的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積淀,它鮮活的載體上布滿特殊的時空感,是無法復制的塞外記憶。
千百年來的興衰榮辱,古堡都默默的見證著,可它卻無法向后人講述其中一絲絲一點點的秘密。古老的堡墻依舊古老,只是不見了那方收藏著往事和夢想的驛站,這就對了,一座有深厚歷史的古堡,一旦過多的被強加了現代符號,這座古堡的靈魂就已經不在了,它會如同一縷細細的云煙,從現代符號的縫隙里飄然而去,等到我們恍然大悟想要抓住它時,現代人往往都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