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繁盛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筑在風格上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筑雖有百十余座,磚石建筑在其中占絕大多數,而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筑,而且都在山西省境內。這四處唐代木構建筑分別是:南禪寺(782年)、佛光寺(857年)天臺庵天臺庵(907年)、廣仁王廟。
其中,現存最早的大件木結構古建筑是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南禪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西側。南禪寺坐北朝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殿內有高0.7米的佛壇。壇上有唐代彩塑17尊,神態自然,衣紋流暢,為唐塑珍品。大殿兩側有明清時建的菩薩殿、龍王殿和山門。
保存1200余年堪稱奇跡
南禪寺古剎規模不大,占地面積僅4100平方米,有大殿,僧舍30間,是五臺山最小的寺院。但是寺內的大佛殿卻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被視為五臺山的國寶,他創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據殿內一根太平梁上面的墨跡記載,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為唐武宗滅佛前(公元845年)的遺物,這是五臺山的一個奇跡,被稱作為國寶一點都不為過。
南禪寺由東西兩院組成:東院是僧房,多為后代所建;西原則是由佛殿組成的一個小小的四合院。南禪寺正殿坐北朝南,坐落在一個石臺基上,前有月臺。殿不大,三間,總面闊11.7米,總進深10米。然而當你看到它時,你會覺得它像一直剛剛翱翔落地的雄鷹,翅膀還平伸在空中,它好像有一種震撼人心的魅力,這魅力就是唐代建筑特有的雄健古樸的風姿。
雄健古樸的唐代建筑風格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
早期中國建筑的結構美
南禪寺正殿雖然不大,但是檐下的斗拱卻比宋代以后的斗拱要大兩倍。斗拱是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一種支承構建,處于柱頂和屋頂之間,主要由斗拱木塊和弓形肘木支疊形成,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南禪寺每一根斗拱構建都有結構和構造作用,絕非虛設,同時又是一種裝飾作用。走進殿內,你會看到所有的梁架暴露無遺,斗拱也深入屋內,與梁枋交錯搭接和咬合,顯示出早期中國建筑的結構美。中國有一句成語叫“鉤心斗角”,現在被人們用來形容人際關系的爭斗,他本意是說中國木結構構建之間的巧妙結合。游覽南禪寺,你就會明白真正的“鉤心斗角”!
南禪寺的西配殿建于明代,東配殿和山門建于清代,因此在南禪寺不僅可以讓你欣賞到唐代建筑的雄偉古樸,也可以同時領略一下明清時期建筑的特色和他們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