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區,跨越不同宗教和種族,跨越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華文明,也不斷吸取來自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內化為自身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中國故事,感知中國夢,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合作與交融譜寫著新的篇章。
絲綢之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承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交流的智慧與情感,更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創作源泉。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人心,作為中華文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絲路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和更重要的地位。從歷史來看,絲綢之路存在時間長達2000年,涉及陸路與海路,可謂地球上路線最長、地理最復雜的交通路線網。而“絲綢之路”所承載的意義,則遠遠超越“路”的地理范疇和“絲綢”的物質范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絲路為我們帶來的精神財富與文化啟迪。
在歷史洪流中,絲綢之路不但沒有隨時間消失,反而一次次煥發出新光彩。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絲綢之路研究計劃”并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2014年6月,由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線路上,文化在交融中創新傳播的見證處處可見:陜西省彬縣大佛寺石窟用阿彌陀佛取代釋迦牟尼形象,展現了佛教東傳至中原后的中國化;新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展現城市文化、建筑技術、多種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魯番盆地的交流傳播;位于哈薩克斯坦的阿克亞塔斯遺址帶有中東建筑傳統風格,是跨文化傳播的有力證明;吉爾吉斯斯坦的新城則融合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國文化,記錄了那段輝煌的絲路歲月。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在各國尋求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中,絲綢之路和絲路文化被時代賦予新的使命。在這條熔鑄古今的大路上,文藝工作者用新穎的文藝作品和創新的交流合作手段充當推動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大唐玄奘》《天將雄獅》直面絲路故事,《美人魚》《長城》從中國走向世界,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感動中國觀眾,一系列以絲路為主題的國際影視節展、論壇加強著對話合作。
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涓涓細流般的文化交往從未間斷。無論疾風還是驟雨,無論烈日還是冰雪,無數的使者、僧侶和商旅在這條綿延古道上堅定而無聲地書寫著它的繁榮與輝煌。對絲路文化的研究和將之納入到中華傳統文化范疇的努力,也同樣需要有這般不改初心、堅若磐石的決心和勇氣。羅馬、安息、貴霜等古國欣欣向榮,中國漢唐迎來盛世。這也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富有無窮學術魅力、具有無限拓展空間而被中外學者持續關注的重要原因。
這些耀眼的成果均源自絲綢之路上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吸引、文化共生:絲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區,跨越不同宗教和種族,跨越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打通了文明交融的通道;而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中華文明,也不斷吸取來自外部世界的文明元素,內化為自身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了解中國故事,感知中國夢,為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合作與交融譜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