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上線
最近,一份“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火了。上線兩天,點擊量超過220萬。
這是由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主持制作的,該地圖制作歷時五年,有百余人參與其中。
進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映入眼簾的先是密密麻麻的地點信息。點開“杭州”,會跳出“667-1315年,共有93位詩人曾在此地停留,有詩1841首”這樣的信息。而在平臺左側是上百個耳熟能詳?shù)拿郑何赫鳌⒈R照鄰、駱賓王、王勃、李白、杜甫……點擊任何一個名字,畫面上隨即展開這位文人一生的行跡;再點擊某一個具體地名,人們就能對這位文人當年在此地留下的作品一目了然。
目前平臺上僅呈現(xiàn)了150多名唐宋詩人和詞人的信息,之后會陸續(xù)添加至500位。
點評:現(xiàn)在各種實用型網(wǎng)絡平臺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立體直觀。這樣的地圖既有文化有創(chuàng)意,又很實用。當然,制作出來也是需要非一般的功力。這或許就是把自己的專業(yè)發(fā)揮到極致的最佳方式之一吧。
復活名著計劃
一年一度的作家富豪榜放榜正熱,作家榜團隊透露將在第11屆作家榜推出“復活名著計劃”。
據(jù)該品牌創(chuàng)始人吳懷堯表示,兩年前作家榜團隊內部就成立了一個獨立的秘密部門——“作家榜致敬名著小組”,在全球范圍內大規(guī)模簽約杰出的詩人作家,致敬翻譯全球經(jīng)典名著。
理由是,經(jīng)典名著在中國的第一次高峰,得益于魯迅、茅盾、鄭振鐸、聞一多、林語堂、郭沫若、傅雷、朱生豪等翻譯的大量的國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影響至今。吳懷堯認為,現(xiàn)在到了要改變的時候。早期大部分譯本,在語言表述上半文不白,已不能滿足當下讀者的閱讀訴求。
為了徹底打破舊的局面,經(jīng)過兩年的積累籌備,作家榜團隊已經(jīng)簽約了法國政府騎士勛章獎得主樹才翻譯《小王子》、中國先鋒作家標桿人物魯羊翻譯《老人與海》、波比小說獎得主徐淳剛翻譯《月亮與六便士》、榮獲美國艾奧瓦大學榮譽作家稱號的詩人董繼平翻譯《了不起的蓋茨比》、意大利總統(tǒng)勛章獲得者張密翻譯《愛的教育》等等。
點評:世界名著有多個譯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改革開放后,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新書引進翻譯上,世界名著多采用老翻譯家們的版本,現(xiàn)在由當代作家重譯,讀者多一種選擇,還鍛煉了并擴大了翻譯的隊伍。
曲藝大師田連元再收徒
“拜了師,就別后悔,干評書這個活兒就要甘于寂寞、甘于孤獨、甘于清貧。”76歲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再開山門,不久前舉行了收徒儀式,將沈陽曲藝團業(yè)務團長、著名相聲演員穆凱及吉林評書演員宋春明收入門下。
獻鮮花、鞠躬、行跪拜師禮,面對師父田連元和師母劉彩琴,穆凱和宋春明以曲藝行內最傳統(tǒng)的拜師禮儀正式拜入田派評書的門下。田連元贈與兩位愛徒一把折扇、一方醒木和一條手帕,這三樣演繹評書不可或缺的道具是他心中傳承評書藝術的象征,希望兩位徒弟能將評書藝術發(fā)揚光大。田連元認為穆凱和宋春明是真正熱愛曲藝事業(yè),希望他們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老話說,‘沒有狀元師父,但有狀元徒弟’,希望我能教出一個狀元徒弟來”。
田連元表示評書從漢唐一直保留到今天,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門傳統(tǒng)藝術能流傳下來,得感謝歷代的評書老藝人,以收徒的形式像接力棒一樣將評書藝術傳遞至今。
點評:當下熱鬧的演藝市場中,評書或許不是那么熱鬧的一種,靜不下心,不如不選擇這一行。要想做好,就正如田連元先生所言,要甘于寂寞、甘于孤獨、甘于清貧。
普通話普及率要到80%
近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f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普通話水平等級分為三級六等,即一、二、三級,每個級別再分出甲、乙兩個等次。其中,一級甲等為最高,三級乙等為最低。業(yè)內人士表示,北方人考試不會有太大困難,達到普及水平,甚至達到一級乙等并不太困難。但對于全國來說,可能就是有難度的,能拿到二級甲等就不錯了。
對于某些方言與普通話差距較大的地區(qū)而言,確實有些難度。網(wǎng)上甚至還有不少相關的段子。有網(wǎng)友就在微博上曬出自己在青島的經(jīng)歷:“聽鄰桌的小伙子跟女孩搭訕,女孩說很快就得飛回悉尼了。男孩問她坐哪一班飛機,女孩說坐最近的一班。現(xiàn)在女孩走了,男孩在打電話訂去西寧的機票……”
點評:推廣普通話的確有利于交流,但地方方言也不能因此丟棄。怎么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留方言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為方言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