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情況,并答記者問。
在改造歷史文化街區的同時如何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住建部副部長黃艷今日在談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時回應稱,歷史街區的改造跟一般老舊小區改造不一樣,今后在改造過程中,要避免一拆了之、大拆大建,盡可能多地把這些歷史街區的歷史信息保留下來。
1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情況。會上,有記者提到,部分城鎮的老舊小區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之內的,承載了很多歷史記憶。在改造的同時怎么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黃艷表示,在沒有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之前,其實各地這么多年都在做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包括對歷史保護街區道路、管線的改造提升,還有一些公共服務的補充,也包括對房屋本體的修繕等。像北京、上海、杭州等,突出有揚州,他們采取的方式是“小規模、漸進式的保護修繕”,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為重點來改造提升歷史街區,包括提升整個古城基礎設施的水平。
黃艷指出,今后,符合條件的歷史街區的維修、維護、改造工作,可以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推進。但是,歷史街區的改造跟一般老舊小區改造還不一樣,它有幾個特別重要的特點:
第一,歷史信息比較多。一定要注意在改造過程中,做到應保盡保。過去因為動員群眾不方便,房子老舊得又很厲害,所以一說改造就是一拆了之、大拆大建,這種改造方式在今后要避免。今后在改造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多地把這些歷史街區的歷史信息保留下來。
第二,注重風貌的協調。有些歷史街區要改造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局部的、小范圍的改造力度可能還比較大,對這些一定要做到風貌協調,能夠把盡可能多的歷史信息留下來,這要作為一項改造設計的基本要求。
第三,希望能夠以合理利用來促進保護。很多地方歷史街區的房屋處于兩種狀態,一個是過度使用,長期得不到維護,本來一個院子應該幾戶人家來住,但是往往居住十幾戶、幾十戶。對這種情況,很多地方有很多好經驗,首先鼓勵大家往外遷,但是不強制,外遷條件要優于繼續居住在里面的條件,這樣會降低一些居住的密度,使歷史建筑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合理使用。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件事,是要像“繡花”一樣來推進歷史街區的改造修繕,要善待這些非常寶貴的歷史遺產,無論是從建設、設計到運營維護都要做到精細化。
黃艷強調,今后,城市建設管理的重點更多地會落在存量上,即城市的更新、完善、保護,通過這項工作來提升城市的功能,完善城市的環境,提高城市的品質,讓老百姓生活在更舒適、更美好的人居環境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是一件立足當下、利在長遠的重大民生發展工程,一定要群策群力,把這項工作做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