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城位于莆田市忠門半島南部,山亭鄉莆禧村境內,為明代抗倭遺址,素有“憑海為塹、鑿山為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事之險要。
莆禧古地名“浮曦”,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加強沿海國防,抵御倭寇侵擾,設莆禧“守御千戶所”,隸“平海衛”管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開始建筑防倭軍事城堡,當年拆了莆田東角、遮浪兩處“鎮海堤”石料,筑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古城周長590丈,墻高2.1丈、寬1.2丈,有城垛1049個,垛高6尺。置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鑿六個水涵洞,城的東、南、北三處制高點炮臺,故稱“六涵、三角、千余垛”。城墻下矗立著抗倭英雄戚繼光仗劍的石像,雄姿英發,不禁讓人想起那段挑燈看劍、吹角連營的烽火歲月。
東門有一條石板路形似“蜈蚣”,順著山勢共有17道接洽處,直通城外。這條路是東門守城軍民必經之路,所以稱為“馬路頂”,抗倭軍民都是從這條路沖出與倭寇廝殺。沿著古城石板小道拾階而上,夢回百年沙場,瞬間熱血沸騰。
城內有古老的城隍廟、天妃宮等20多處宗教活動場所、還有宋建的大安橋石碑、天地君親師碑刻、明建的八卦井、古街道馬路頂石階等,以及城外海邊的龍虎穴、雙頭灘等30多處文物古跡和天然勝景,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
據《敕封守御城隍廟大神碑文》中記載了一段廣為盛傳的歷史——嘉靖年間,倭寇入侵,莆田最大的兩座城堡興化府城、平海衛城先后失守,唯有莆禧城堅持了五十多天,最終倭寇潰敗而逃。明朝廷認為城隍爺守城有功,大為嘉獎,先后三次褒封莆禧城隍爺,還破格敕封為威靈公,賜以黃袍。于是莆禧城隍爺成為全國唯一身穿黃袍的城隍大神。
古城曾經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已黯然消退,但巋然不動的城墻、古老的巷道、陳舊的宅院、刻龍雕花的窗欞、斑剝陸離的青石柱礎……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訴說著時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