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妝樓宏偉而神秘,作為元代貴族墓葬的地上享堂,此墓葬習俗與蒙古民族的習慣葬俗存在諸多不同,它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習俗、禮制、宗教信仰、建筑風格以及服飾演變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蕭太后的“梳妝樓”
在沽源縣閃電河流域,有一座如同蒙古包的高大建筑,在茫茫草原上矗立了數百年,它就是梳妝樓。
冬日的壩上,草色枯黃,寒冷的腳步日益臨近,黃昏落日中的梳妝樓宏偉而神秘。
沽源縣文保所所長白云輝介紹,梳妝樓為青磚方形橫券無梁結構的穹窿頂建筑形式,樓體正方形,邊長10.69米,通高9.1米。樓體下部為方形,四面墻體向上逐漸收分,墻體上部為女兒墻,再上為穹窿頂,南面開門,東西開窗,這種建筑風格和造型在北方地區獨具特色,周邊地區至今未發現與之類似的建筑。
很久以前,梳妝樓的“身世”,曾與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
據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口北三廳志》載:“此樓俗稱蕭太后梳妝樓,蒙古又謂之察汗格爾。”《沽源縣名地名資料匯編》載:“梳妝樓位于遼之‘涼陘’,金之‘金蓮川’地區。遼景宗和蕭太后約在公元975年在此建筑‘涼殿’。遼帝、太后及部族大臣經常在此納涼避暑、駐扎并建有行宮。”因此,這個造型奇特的建筑一直被認為是蕭太后的梳妝樓。
美麗傳說被推翻
直到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此樓進行了考古發掘,結果在樓內發現了一座墓葬,葬有一男兩女。白云輝所長介紹說。
墓室長方形豎穴,由磚墻和木棺隔為三室,中室棺木為一段完整樹木挎木而成,棺外有三道鐵條鋦束。棺內出土了馬鞍、馬鐙、鉛燈、弓箭、鐵劍、銅質印章、鎏金銀飾帶扣、織金錦衣物殘片、皮革馬靴等隨葬品。東、西兩室尸骨為女性,保存完整的西室棺木為柏木做成,棺內出土有書有梵文經文的絲織上衣,以及皮制錢袋、金簪、宋代銅錢、衣服殘片等一批隨葬品。
根據墓葬形式和衣物服飾推斷為元代蒙古貴族合葬墓,梳妝樓實為一座元代貴族墓葬的地面享堂建筑,糾正了史料記載及傳說的謬誤。
《梳妝樓揭秘》
在梳妝樓眺望四周,南面有一緩土丘,北面有一敖包梁,而在它的東面是閃電河,東南面為金蓮川。
2001年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對梳妝樓四周進行了大面積考古發掘,發現墓葬24座,分為兩個墓區。南區為貴族墓區,共發掘10座墓葬,墓葬的形制及規格較高,出土的隨葬品較為豐富,另外還有兩處建筑遺址;北區為平民墓區,共發掘14座墓葬,墓葬形制簡陋,隨葬品較少。
考古人員在墓葬發掘中還發現了青石碑文殘片,一塊殘片上有“襄闊里吉思,敕撰,臣為……”等文字,為確定墓主人身份和建樓時間提供了重要線索,據《元史》所載闊里吉思生平推斷,梳妝樓應該建于1298至1305年之間。梳妝樓建筑具有鮮明的蒙古族特色,又兼有西域伊斯蘭風格,它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處元代貴族墓葬群。
白云輝介紹,作為元代貴族墓葬的地上享堂,這種墓葬習俗與蒙古民族的習慣葬俗存在著諸多不同,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習俗、禮制、宗教信仰、建筑風格以及服飾演變,同時為研究汪古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2001年,梳妝樓元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底,由北京探索之光電視文化中心,沽源縣委、縣政府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電視片《梳妝樓揭秘》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創《探索·發現》欄目的收視之最,如今,每年來沽源旅游的人都會慕名前往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