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是盛放黍、稷、稻、梁等糧食作物的青銅食具。其形態是由鼎、簋相結合演化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戰國,秦代以后逐漸消失。這次要修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中最為流行的“球體兩耳三足式”敦,它的蓋與器的造型全同,各有三足兩環耳,足作獸蹄形,上下內外皆圓,相合成為一個圓球體,使用時分別成為兩個半球器皿,俗稱“西瓜鼎”。
我們知道人生病看醫前,需要檢查診斷方可對癥下藥,青銅器的修復也是這個道理。修復之前基本的信息采集是必要的,人有病歷本,文物更不能少。武漢博物館藏的戰國時期的蟠蛇紋銅敦于1976年10月在武漢鋼材廠出土,歷經兩千多年的地下埋藏和潮濕環境的影響,出土時其頂蓋殘破成6塊,最大殘片長21.5厘米,重1165克,缺足,下半部整體缺失,不能展陳。針對這種情況,武漢博物館修復組決定將它恢復原貌,重展千年尊容。
由于青銅器埋藏地下,經過千百年腐蝕產生各種銹斑。銹斑有有害和無害之分,其中一種有害銹的學名叫氯化亞銅,另一種叫“粉狀銹”,學名叫堿式氯化銅,它們都是青銅器在與土壤或大氣中的氯化物長期接觸時產生。有害銹會“傳染”,應及時清除。這件變形蟠蛇紋敦殘片銹蝕層的顏色以粉藍、綠色為主,比較致密。我們選用硝酸銀滴定法測定是否存在有害銹。先從器物上采集少量銅銹,用5%的稀硝酸將樣品溶解,過濾至澄清,再用1%的硝酸銀滴定。結果顯示溶液基本澄清,這說明無氯離子存在,無有害銹。我們還通過從斷面觀察和硬度測試了解到此敦殘片銅質較好,可以進行“整形”和“焊接”操作。
針對上述病害和物理分析,制定以下修復方案:建檔—清洗—整形—補配、翻模—打底子、刻畫—做舊—封護。具體步驟如下:
1.拍照與建檔。修復前對器物進行拍照,做好器物保存現狀、病害分析檢測數據等文字記錄工作。修復過程中各個時期都要拍照存檔,包括修復所用的材料、整形的位置、補配的依據和部位等信息。
2.清洗。清洗前對器物表面附著物結構、成分及性質進行了解,通過前期實驗確定所選清洗方法在實施時安全有效,避免對文物造成機械磨損、腐蝕等不良影響。此敦表面主要是泥土和銹,去除表面土垢、硬結物、膨脹疏松的腐蝕產物、可溶鹽以及氯化物等即可。而表層致密均勻的無害銹蝕物和重要的有價值的痕跡一般是予以保留的。
3.整形。首先要確定整到什么程度,必須充分尊重史實,嚴格把握尺度,絕不能臆造。修復工作者要對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器物的造型工藝特點等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我們決定參照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同時期同樣的一件青銅敦為模板進行對照整形和補配。對變形的區域,用錫錘進行加溫、敲打,用千斤頂進行支撐、頂壓等方法進行矯正。
4.補配和翻模。出土青銅器經常是缺胳膊少腿的,為了充分展示器物的美學價值需要進行必要的補配。一般可以用銅片或者樹脂進行簡單補配,也可以采用樹脂加銅皮的補配方式(銅皮保證強度和重量,樹脂保證紋飾)。我們先用錫進行低溫焊接,把僅存的6塊殘片黏攏,對小面積缺失的部分用銅片代替,進行焊補。
對需要大面積補缺的部分一般采用翻模處理。由于這件器物下半部缺失,經查閱資料及對比其他出土文物發現,此敦上下應皆為半球形且紋飾圖案一樣,我們決定選用精細石膏進行翻模。制模前注意要用黏土(泥)把“器物”墊上,盡可能讓分模線處于水平位置,使脫模方向與工作面垂直。“器物”墊平放好后,用塞料(黏土煉制熟的泥),也可用塞板(石膏板、木板、金屬板、塑料泡沫板)沿分模線將暫時不澆注的部分堵塞,留出需要馬上澆注的部分,周圍用擋板(圍板)圍住并夾好,涂上脫模劑(肥皂溶液、凡士林、苛性鉀溶液),便可進行第一次澆注。澆注時為了防止石膏漿滲漏出,可用黏土(泥)把圍板周圍縫隙堵塞好。石膏應以最低角注入模內,以慢慢流動淹蓋整個“器物”。
澆注完成后,在石膏還未凝固時,輕輕搖動工作臺面或輕敲圍板邊,讓石膏漿內的氣泡浮出表面。經過一定時間凝固后,第一次模件制作已告完成。然后把模件整體翻轉,除去黏土(泥)堵塞物和底板,未澆注部分的“原型”完全露出后,可做第二次澆注。為了使合模正確、位置不發生錯位,可做幾個凹凸定位銷位置。
第二次澆注前,要把“器物”表面及空腔內的第一塊模件擋板等都涂刷上脫模劑,再按第一次澆注的方法和要求進行第二次澆注。待石膏凝固后,拆除擋板,這樣就完成了一套二塊件石膏模具了。模具做好曬干后再用錫進行澆注成形,成形后還要進行剪切修飾,使之跟上半部大體一致。
5.打底子、刻畫。敦的底部補配完成后,可以開始打底子、刻紋飾。打底子前要對補配和焊接的部位進行清理和打磨,使其略低于周邊部位,待打底后便可平整地與周邊對接。將膩子和固化劑按20:1的比例調制,調好后用油灰刀上底子。待底子凝固后,再按先粗后細的順序,用水磨砂紙進行打磨。底打完后是平整光滑的,要按器物的紋飾在底子上刻畫,使之與器物本身融為一體。
6.做舊。傳統的修復講究的是修舊如舊,要讓修補的部位與周圍銜接自然渾然一體,這也符合一般觀眾的審美需求。我們選用蟲膠片和乙醇作為黏合劑,根據敦表面的顏色添加不同的礦物顏料,通過彈、點、抹、拉等技法上色,直至顏色與周邊相同為止。需要說明的是,容器類的器物外表面會盡量做舊與原器物一致,但內部一般不做舊,讓它有一個明顯的區分。
7.封護。器物表面的緩蝕封護是必不可少的。緩蝕就像給文物穿個內衣,可有效延緩金屬腐蝕。我們選用無色透明的B27乙酸乙酯溶液對敦的表面進行封護,隔絕或減少外界環境中的水分、氧氣和其他有害成分對器物的腐蝕,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