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箭樓位于崇文區西北部,前門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軸線天安門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于1988年1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門箭樓始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臺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臺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
正陽門箭樓,是一座非常壯觀的古代建筑。一說老北京,總要把前門箭樓,作為一個標志,那是老北京人的情感所在。我一直以為,正陽門箭樓的全部建筑,都是原裝的明代建筑。后來,看了一本書,叫《中國近代建筑史》,這才知道,箭樓歷史的起起伏伏,也知道了,正陽門箭樓,也有西方的裝飾。
想當年,元世祖忽必烈金戈鐵馬,建大都于北京。他圍繞京城,建起60余里的城墻,和11個城門,正陽門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那時候正陽門,不叫正陽門,而叫麗正門。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把城南的城墻,向南又推進了0.8公里,并且在現在正陽門的位置上,再建城門,依然叫麗正門。明代正統元年(1436年),才改叫正陽門。
到了明代正統四年(1439年),朝廷為加強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各個城門前,都建起箭樓,正陽門南面的箭樓,正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正陽門與正陽門箭樓之間,由一座環形月墻連接,形成一個甕城。
在之后的歲月里,正陽門箭樓幾次失火,之后又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炮擊正陽門箭樓,毀壞相當嚴重。1915年,袁世凱當政時,其手下官員朱啟鈐,看到正陽門與正陽門箭樓之間的甕城,阻礙正陽門地區的交通,呈請改造正陽門甕城。
朱啟鈐要拆正陽門甕城,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難以進行。最后,袁世凱欽賜銀鎬,朱啟欽持鎬破土,這才使拆遷得以實施。正陽門改造的設計者,是一個德國建筑師,叫羅克格。他在箭樓東西兩側,增加了兩個懸空了月臺,在原來方形的樓窗上,加上了西洋的窗洞券套裝飾。
正陽門箭樓,雖然有了西洋的裝飾,不再是原來的方孔,但改的很美,與建筑本身渾然一體。也使得,原來具有防御戰斗性質的建筑,變成了一個供人觀賞的建筑。這一改動,雖然細微,但是,它卻說明近代中國,在被西方炮艦轟開之后,國外的建筑不斷入侵,即使是權力象征的建筑,也在悄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