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致的仿古窗花到大型立式木雕工藝品,從仿古建筑雕刻到木雕板畫,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古建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舒策班都信手拈來。他默默堅守著祖輩的木雕手藝,刻苦鉆研三十載,培養學生、徒弟30余人,只為傳承民族精粹。
受祖輩熏陶承業
在舒策班的工作室內,木料、操作臺、木材切割等各類工種作業區域劃分明確,材料堆放、工具擺放井然有序。記者現場看到,一張操作臺上擺著一些仿古木雕窗花,以及剛剛雕刻完成的書法家的字帖,還有一幅花形的半成品花窗,上面一片片弧形花瓣的形狀,精細又嚴整。
在房間的另一張木雕操作臺上不見工匠,邊上擺著一臺電腦,雕刻機一直在“嗚嗚”地響著,機器臂上一把刻刀,在一塊被固定在臺面上的紅木上刻著……舒策班告訴記者,隨著科學的進步,以前全部雕刻都依靠匠人的一雙手,現在可以先借助機器打出大致圖案,但大部分細致的雕刻還得靠手工。
1970年出生的舒策班是溫州泰順人(后三溪水庫移民搬遷至龍灣),祖輩以古建筑營造技藝為業。他自小便幫著家里人打下手。“在學業不忙的時候就拿起木頭和爸爸一起做工,可以說是從小就有了這個基礎的。”在父輩的熏陶下,舒策班對木作、雕刻、繪畫都有極大的興趣。高中畢業后,在父親的鼓勵下,舒策班決定先去技校學好繪畫,這為舒策班將來的木雕手藝打下了基礎。在技校學習一年后,經老師推薦舒策班去了東陽,跟著木雕廠里的幾位師傅當起了學徒。
在誘惑下堅守初心
舒策班學成歸來,22歲的他便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面。經過多年努力,他漸漸成了當地公認的優秀木雕匠師。日復一日地做木雕,舒策班的手藝越來越精湛,但經濟收入卻依舊平平。“當時身邊的人都當起了大老板,就我還是一個手藝人,覺得不太甘心。”30多歲的舒策班開始下海做起了貿易。
“做了兩年生意,錢是賺得快,但還是想做木雕,只有做木雕我才能開心,而且也不想放棄這么多年辛苦學習來的手藝,也想把這技術傳下去。”于是,他放棄了高收入的生意,又拿起了自己苦學多年的木雕手藝。
而這次的回歸,舒策班是抱著必須做出成績的心態。“既然決定要繼續做,就要把手藝練到最好,精益求精,因為不管是古建筑木雕這一行業,其他手藝也是一樣,每一份都是需要工匠本身來傳承。”隨后幾年,他接連獲得了多個全國性的金獎、銀獎。
默默傳承古建文化
“希望通過我這雙平凡的手,把這項中國的國粹傳承下去。”舒策班說,中國古建筑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文化精髓大多流傳于民間,工藝絕技掌握在工匠之手,要把這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是大家的責任和義務。近幾年,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他先后參加了溫州市書畫院高級研修班、浙師大書畫培訓等多個學習課程。
30多年來,舒策班不僅培養了一批木雕手藝傳承人,也讓古建木雕為更多人熟知。作品《方格窗門神》獲得2004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眾志成城》獲得2007年首屆中國手工藝品博覽會一品徽韻精品評比金獎,古建木雕作品《神威門神》獲2018年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國匠杯”金項獎……多年來,舒策班獲得的獎項榮譽數不勝數,他還曾先后受國家文化部委派應邀前往阿聯酋、阿曼等國家參加藝術交流和現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