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黃帝一同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華三祖)。
西江苗寨位于貴州凱里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雷公山東北面,距州府凱里39公里。它是全國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西江,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為苗族,自稱“嘎鬧”。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制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于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出于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西江以前有風雨木橋,主要有平寨通往歐嘎的平寨風雨橋和南貴村關鎖整個西江大寨風水的南壽風雨橋。由于是木質結構,幾經修復又被洪水沖毀。
2008年西江修建的風雨橋有五座,是連接大寨和西江中學的弓形水泥風雨橋、主道一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接大寨對面的也薅寨二號及四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接南貴弓形水泥風雨橋,由于以前的風雨橋的建造屬全木式結構,容易被大水沖垮,現所修建的風雨橋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語演唱其史詩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萬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遷徙史等)能就此傳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別活動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現,還是能夠看到掌坳的銅鼓舞、方祥的高排蘆笙、反排的木鼓舞等。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值得“慢行”的地方,慢下腳步,去細細品味旅途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