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唐代建筑幾乎收獲了人們對古建筑的所有贊譽,以往的建筑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筑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筑。實際上,明清建筑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筑開始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迅猛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就是明清建筑最好的作品之一,可貴之處是這個建筑群體到如今都保持非常的完整,既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建筑藝術價值,還具有實用價值,至今還居住著城市居民。
引起世界關注的明清建筑群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平遙古城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時間,這座內陸小城因“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頭引起世界關注。也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關注到平遙古城——這個“活著的”明清建筑群。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 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磚木結構和窯洞式建筑為主
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筑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在平遙古城2.25平方公里的城內存留有為數眾多的傳統民居建筑群,共有四合院3797處。這些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外雄內秀,沿中軸線,有幾套院組成,中間多用短墻、垂花門樓分割,形成二進或三進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
這些民居建筑群保存非常完整,該民居建筑群良好地展現了以磚木結構和窯洞式建筑為主的明清建筑群落。華麗的彩繪、精美的木雕、生動的石獅、珍稀的照壁等等,比比皆是,令人嘆為觀止。無怪乎平遙被譽為:“文物寶庫、世界驪珠” ,真是名副其實。
院內主題建筑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磚拱窯洞,前面加木構披檐,柱廊上復瓦屋頂,明柱上方月普欄荷葉,欠板雀替和掛落、屋頂為平頂,有的上筑風水樓,照壁、女兒墻多為磚花欄;東西廂房及倒座南房,均為單坡向內坡的木結構瓦屋頂;街門對面有影壁,宅院門外有石獅子、栓馬柱和登馬石,融為一體。這樣保護完好的四合院有400余處,為古城的一大特色。
明清建筑形體簡練細節繁瑣
在建筑方面,以平遙古城為代表的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筑最后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筑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標準化,在清朝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民間則有《營造正式》、《園治》。由于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墻基本都以磚包砌,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其中平遙城墻總體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貴實物資料之一。城墻高12米左右,平均寬3.5米,周長6.4公里。墻外有護城河,寬度和深度均為4米。墻體內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內側設馬道和內向排水渠道。墻上有6座城門及門樓,四角各筑1座角樓,每隔50米便筑料敵樓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計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平遙城墻保存良好、規模較大現與陜西西安城墻、湖北荊州城墻、遼寧興城城墻等并列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