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融入全球價值鏈面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與調和文化鎖定,依然且只能在中國人的歷史形成的意識形態、價值體系中尋求答案。中華文化思想核心博大精深,歷經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隋唐兩代三教合一、儒釋道共同融合彼此影響,延至宋明理性主導下的程朱理學。一路走來,中華文化領域的精彩觀點紛至沓來、層出不窮,一直保留了若干個最基本的屬性特質:
第一,中華文明在與不同思想體系的矛盾和交流過程中碰撞、彼此借鑒融合,可又和而不同,兼收并蓄。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內核是與時俱進的,是根據經濟社會的不斷變遷而歷久彌新,具有與眾不同的旺盛活力。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所言,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
第三,中國自古重視文化的實用性和功能,特別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內塑和自我糾正功能,也就是知識分子長期倡導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架構中的國家、集體、個人被有機統一在一起。千年朝代更迭,儒家思想與佛教、道教共存并立、交融互補,形成了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價值體系,夯實了中華文化獨特的根基。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的古老文化文明需要和現代接軌,諸子百家時期的許多理念———仁、義、禮、智、信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引導中國人的為人處事。
第四,在中國文化精神理性回歸的時代,雖然存在幾千年的慣性思維,但是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要更加適應新的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
第五,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并蓄、胸懷天下,古老的東方智慧正在全球化時代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貢獻力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四個堅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是對中華思想內核的又一次總結升華,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全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出世”“入世”思想不僅可以詮釋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和矛盾,更能為社會轉型期間的價值導向提供重要的依據與啟示。具體而言,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入世”觀念,在社會中積極實踐,尋求功名,一是為滿足溫飽等個人需求,二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
《論語·里仁》也有名句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則是人之所惡也”。孔子本人其一生是在力圖實現其政治抱負中度過的,周游列國,共十三載,充分說明了孔子強烈的“入世”態度。而“出世”則是道家所提倡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鼓勵人們逃出紅塵,歸隱田園,不為世俗名利所左右。中國哲學思想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人們總是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尋求平衡,儒家提倡的入世觀也在與道家等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彼此影響。倡導人們在努力拼搏奮斗的同時擁有一份淡泊自由的心境,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中用優秀傳統文化調整心態,滋養心靈。
當原有的制度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分工深化之時,就需要制度的改革,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過程中遭遇的文化鎖定,依然且只能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體系中尋求答案。社會演進、經濟發展與社會思想緊密聯系,文化對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大而深遠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產權結構牽引下,需要逐漸確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匹配的新型文化權力話語體系和文化價值體系。這是中國社會各種正式、非正式制度的思想基礎,是突破文化發展路徑鎖定,提升中國在“一帶一路”國際分工價值鏈中地位的解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