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物的亞洲》 上海博物館著 譯林出版社,2019年3月
本書選擇40余件在時代、地域、藝術風格上均具有代表性的亞洲文物,從權力與王朝、信仰與認同、交流與融合、藝術與創意等方面進行解讀,以文物的視角重新闡述亞洲的歷史。每件文物的解讀,既充分展現文物本身所屬區域文明的特色,又深層次探討文物在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涵。
02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研究》 杜金鵬主編 科學出版社,2018年12月
本書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的科學研究報告。各位作者運用考古學理論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從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礦物學、工藝美術和微痕技術研究等方面,就其考古發現、社會背景、歷史人物、生產生活、玉器類型、玉石特質、工藝技術、價值意義以及文化傳承和傳播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03 《晉銅器銘文研究》 吳毅強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晉國青銅器是兩周青銅器研究的重要方面,深受國內外學界的關注。本書以晉國青銅器銘文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梳理晉國青銅器銘文。首先對晉侯墓地進行綜合考察,確定各組墓主的身份與年代;其次對青銅器銘文進行編年釋義,并就其涉及的晉國史及西周史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04《曇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著 中華書局,2019年1月
本書第一部分重點在“宅茲中國”部分,通過造型分析,深入明確解釋了“中”的造型來源于“建鼓”。第二部分分析解釋了漢代的造型原則是“氣韻生動”。第三部分講述中國造型遇到橫軸傳來的佛教文化,引用、導讀佛教經典,以云岡石窟的“曇曜五窟”為具體例證,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據。
05 《瑪瑙山:考古、文獻與口碑》 貴州省博物館等編著 科學出版社,2019年3月
瑪瑙山位于貴州鳳岡縣綏陽鎮,是一座清代軍事營盤。本書利用考古發掘、文獻記載與口碑傳說等,對瑪瑙山營盤的結構、空間等進行了敘述,確認營盤的建設時間為清末。同時,結合文獻和口碑,嘗試通過一座山城及其背后的家族考察19世紀中后葉王朝體系全面崩潰時期中國鄉村治理狀況,還原社會動蕩背景下山地人的生存智慧。
06 《埃及四千年》【英】喬安·弗萊徹著,楊凌峰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3月
本書作為BBC相關古埃及解讀系列節目的原著,具有BBC紀錄片式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全書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為階段,按王朝興衰為軸線來講述不同王朝的情況,根據考古實物,如壁畫、神廟、金字塔等,以及各類出土的文獻來還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發展,同時會記錄當時民眾的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