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探索人類歷史的金鑰匙,連接著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7月16日上午10時,臨安博物館游人如織。這一天,“留住城市記憶——臨安區近年考古工作成果展”正式開幕,不少游客正是為它而來。
臨安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吳越國文化的發祥地,文物古跡和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如今臨安人民工作生活的這片土地,是曾經的臨安、於潛和昌化三縣,苕溪、天目溪、昌化溪和天目山、大明山等自然山水孕育了生命,滋養了文化,也成就了一代代風云人物。
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凝聚成了這座城市的記憶。
兩年來出土文物3000余件
本次展覽精選其中300余件
據了解,2017年以來,在臨安區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中,人們先后發現了衣錦街北側區政府內吳越國遺址、吳越街南側光孝明因寺(凈土禪寺)遺址、太廟山南麓新石器時期至商周時期遺存等10余處考古遺址。
在這些考古遺址中,一共出土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標本3000余件,其中區政府內吳越國建筑遺址和光孝明因寺(凈土禪寺)遺址分別被評為2017年度、2018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這一次,我們從中精心挑選了300余件參加這次展覽。”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臨安工作站工作人員翁彥博介紹道。
從這些文物中,他們提煉出了臨安先民從漁獵耕種、逐水而居到筑城衛民,向美好生活大步邁進這一線索,并將本次成果展分為“默默耕耘”“走向衣錦之城”和“感悟生活之美”三個篇章,帶領參觀者一起品讀歷史。
默默耕耘的先民與“奇形怪狀”的石頭
臨安的先民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在默默地辛勤耕耘中一步步走來。
走進展廳,右手邊的玻璃櫥窗中,最先看到的便是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石頭一側被磨得很薄,好似刀刃一般,有的石頭塊頭很大,表面被磨得異常光滑,不知作何用途。
翁彥博告訴記者,考古人曾在今天的玲瓏街道、於潛鎮和太湖源鎮發現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球、刮削器、手鎬等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遺物。
在天目山黃泥岡、白灘溪和東笤溪沿岸的西墳山、觀音山、小琴山、勾山等地,考古人也采集到磨制的石簇、石斧、石鉞、石錛、石網墜及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印紋硬陶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物。
近年來,又在太廟山南麓及區政府內的考古勘探與發掘中發現石簇、網墜、石錛和陶紡輪等生產工具,以及泥質灰陶豆等生活用具。
此時的人們臨水而居,辛勤勞作,生活艱苦樸素。
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穿越千年,如今重新站在世人面前,靜靜訴說著先民勤勞耕耘的生活故事。
走向衣錦之城
這里的展品“最臨安”
臨安以吳越國文化最具代表性,要說本次展覽中哪部分的展品最能代表臨安特色,那當屬“走向衣錦之城”。
這部分展示了五代吳越國到宋時期的考古發現,“其中大部分為大部分是五代吳越國時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臨安工作站工作人員翁彥博介紹道。
透過玻璃窗,記者能看到這一時期的文物,相比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磚瓦開始有了各色印花、各類瓷器胎越來越薄。生活用品上,除了瓶瓶罐罐,更多出許多花樣,有銅鏡、脂粉蓋、戒指、耳珰……
記者還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天目窯黑釉盞”,破碎的碗體,一部分被文物修復師用石膏重新填補起來,昔日的形態得以再現。
“被日本視為國寶的曜變天目盞,其實為中國福建建陽水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并不是天目窯,建盞的釉色、光澤都會比天目窯要更鮮亮。”翁彥博介紹道。
在這個板塊中,許多考古工作都是圍繞一位古人展開。他就是錢镠(公元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地方政權的創建者,可以說他開創了臨安發展史上新的篇章。
全景-衣錦街北側區政府內吳越國建筑遺址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臨安人,他對家鄉充滿了感情。錢镠冠以這座城市“衣錦”之名,并“掛錦衣”“列旌旗”,以金樽、玉樽宴請家鄉父老,親制“還鄉歌”傳唱,雖顯奢侈,卻有著“衣錦還鄉”的美好寓意,也是對家鄉父老鄉親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
經過近幾年來有計劃地考古勘探與發掘,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衣錦街北側區政府內建筑遺址、吳越街南側光孝明因寺遺址、太廟山東南側建筑遺址、潘山建筑遺址等一批晚唐至宋初的與衣錦城密切相關的且規模宏大、營建考究的建筑遺存。
這些建筑遺存,代表了當時當地最高的建筑技藝,凝聚了規劃設計者和匠人的心血,是反映這座城市發展的最好實物例證,也是臨安城市記憶的重要內涵。
感悟生活之美
古人原來過得如此精致
展覽的第三部分——“感悟生活之美”,則生動詮釋了宋朝至民國時期,人們精致優雅的日常生活。
開篇就是5個保存完整的天目窯黑釉盞,從宋代墓葬中出土,胎體上依舊流動著溫潤的光澤。
再往后,記者還看到了各類發簪、發釵、銅鏡……“發簪、發釵都是很細小的一些物件,很難保存,想這么完好的已經非常難得。”
說著,翁彥博拿出一塊銅鏡讓記者看。“很多人印象中,銅鏡沒法兒照的,你試試這塊!”
記者接過后,仔細看了下,這面銅鏡背面拋光打磨是規整,如果不是考古工作人員作證,人們拿到手可能會認為這是從某個機器上拆下來的零件。
再看鏡面,記者驚呆了,人臉能清晰地映照在銅鏡上!“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的其實都做得不符合歷史,這面銅鏡保存也是相當完好了,制作這么規整,也進一步佐證了當時的制作工藝有多高超。”
走向另一邊的櫥窗,記者還看到了一個拇指大小的青釉罐子,這么小的容器,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翁彥博笑著介紹道,“這其實是鳥食罐,古人生活精致吧!”另一旁,還有一只小巧的明至清初白釉兔形硯滴,制作之精良,神似現代工藝品。
行至展覽最后,兩堆銅錢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翁彥博介紹,這些是東門頭古錢幣窖藏出土的器物。
“明朝洪武時期,官方有一次對民間各個朝代銅錢進行大規模收繳,銅在當時非常寶貴的資源,一些老百姓舍不得自己的財產,就把它埋在某個地方了,可能埋著自己都忘了。”翁彥博介紹道。
展覽最后,是一尊明至清初 白釉彌勒佛坐像,通身閃爍著晶瑩的光澤,“我們把他放在最后,也是希望大家笑口常開!”
記者看到的這些文物,正是經勘探發掘揭示的昌化平康路南側墓葬、竹林村明清鄭氏家族墓地、東門頭古代錢幣窖藏等宋代以來的各類遺存中出土的。
青龍、白虎等各式磚雕,湖州鏡等各式銅鏡,以及黑釉茶盞,青釉鳥食罐、銅煙斗、銅錢等各類遺物,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了宋元以來人們對生活之美的追求。
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臨安境內的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景象在我們的頭腦中慢慢地清晰起來。
“現在地塊出讓之前,都要進行考古勘探。”翁彥博說道。2017年9月18日,臨安區出臺《臨安區經營性用地收儲驗收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經營性用地收儲前必須按有關法律法規開展考古勘探等要求,為地下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如今,擺在眼前的這一件件文物,或精美,或粗糙;或恢宏,或小巧;或完整,或殘缺……,各自承載著歷史,敘說著故事。
“逝者如斯”,文物長存!
據了解,《留住城市記憶——杭州市臨安區近年考古成果展》展期從2019年7月16日開始,到9月6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