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至今體系未變,在世界建筑之林獨樹一幟。在貴州、廣西的侗鄉(xiāng),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
風雨橋是可以與鼓樓媲美,展現(xiàn)侗族文化靈性的建筑物。風雨橋,又叫花橋。侗族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會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數(shù)座橋,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
據(jù)說如此也可以將從上游流來的福氣好運攔聚到寨里。侗家人對橋址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侗族將山脈、河流視為“龍脈”,認為“龍嘴”是安寨的最佳地點,而風雨橋是用來貫龍脈、導龍氣、領水口、存財氣的。這中間就包含著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興旺發(fā)達的潛意識。
侗家的風雨橋,不僅可以便利交通,還可以為行人遮風避雨,因此都是“廊橋”。特別是“南侗”地區(qū),這種杉木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橋,建造得式樣繁多,工藝十分復雜,裝飾非常講究,大大超出了橋的實用性功能。
風雨橋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筑成,靠鑿榫銜接。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
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
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
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
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筑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即使是一些偏遠村寨很簡單、很短小的風雨橋,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結構骨架復雜的“廊橋”,廊頂上會豎起一個或幾個多重檐的亭閣式寶頂。橋、廊、樓一體,遠遠看去,就像是帶鼓樓的長廊。在有的村寨,比如黎平的肇興大寨、榕江的車江大寨,在鼓樓的附近都配建有風雨橋,有的索性就是沒有溪河的旱地風雨橋。
橋的長廊兩邊,立有帶長凳的欄桿,專供行人歇腳避風雨,寨民休憩娛樂,年輕人談情說愛。抬頭四望,橋的長廊、重檐、亭閣內,無處無彩繪,有的廊內還掛著匾額、字畫。中央的亭閣里,供奉著“祖母神薩瑪”,也許還有橋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攢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繪,或吉祥動物塑像,或葫蘆寶頂。有的橋頭還立有建橋記事碑,記述這座橋的修建歷程及捐助人姓名。
侗族擅長于建筑,特別是橋梁建筑尤為突出。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橋,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它們結構別致,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侗鄉(xiāng)風雨橋是侗族人民標志風物,更是侗族橋梁建筑藝術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