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一年中的最炎熱的時節來了。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因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等說法。
炎熱的天氣和充足的雨水,大暑成為農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農家諺語有言:“不熱不冷,不成年景。”“六月不熱,五谷不結。”“人在屋里熱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高溫與降雨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
大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大暑時,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大暑期間,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裊裊神秘在靜夜里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土氣濕潤,天炎故蒸郁而為暑濕。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天氣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因濕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習俗
喝伏茶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里人會在村口的涼亭里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后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臺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吃荔枝
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時節喝羊肉湯,是流行在魯中南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暑習俗。其中,以山東單縣羊湯最為聞名。伏暑的羊湯湯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健脾益氣、溫補腎陽的良好功效,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一道營養美味的滋補佳品。
喝面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面條的傳統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只羊,做上一鍋涼面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面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燒伏香
伏香,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因此百姓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還有一種說法,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頑固的疾病。
今年大暑,你是想被太陽烤成孜然味?還是香辣味?還是麻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