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書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積52畝,三面環水,一面緊鄰古城城郭,莊嚴巍峨,沉穩厚重。書院由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在北宋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史載“州郡置學始于此”。與北宋同時期多設于山林勝地的其他書院不同,應天府書院設立于繁華鬧市之中。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于商丘”。
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2015年3月13日,應天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書院建立初始,整個書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牌樓、大門及東西側門,前講堂及東西側門、明倫堂及東西配房、藏書樓及東西側門,饌堂、教官宅、崇圣殿、東西偏房、魁星樓及東西廊房。
靖康國難時(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淪陷,應天府書院被毀,學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隨之南移,應天府書院沒落。歷朝雖有人曾重修書院,但未能成功,今天應天府書院只剩下殘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應天府書院選址在歸德府古城湖畔邊,古城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品、商業、商文化發祥地之隱喻。應天府書院坐落在城湖東南角。
連接外部環境與書院的是狀元橋
走過狀元橋,就是書院的大門,大門匾額上印著“應天書院”四個字。
進入應天書院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前講堂及東西側門
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筑均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改為應天府,書院被命名為應天書院。受到宋真宗贊賞,應天書院于1009年農歷二月二十四日取得了官學地位,該書院正式被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學院的基本課程是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博涉百家九流之說”。強調“夫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學生會按照不同專長而入讀各項分科,課程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實地考察,即所謂“明體達用”。
102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晏殊任應天府留守,邀請碩學名儒王洙和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并聘范仲淹為書院主持。由于范仲淹、王洙等人的努力,應天書院聲名遠播,成為北宋知名學府。1035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正式編入官學系列。
范仲淹執教應天府書院時,經常教導學生要“從德”,而不能僅以科舉仕進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范仲淹說:“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于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在“經濟之才”的總要求下,還要培養專業人才。他亦把“德”說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張選拔人才要德才兼備,且首先注意德。在他提出的“為學之序”中,學、問、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實到“行”上。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及后曾在書院任教,盛極一時,與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在四大書院中,因為應天書院成立最早,所以位居“四大書院”之首;應天書院在1035年改為應天府府學,1043年又改為南京國子監,其地位高于地方一般的官學,所以,應天書院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便是一所典型的官辦書院,這也是應天書院成為“四大書院”之首的另一個理由;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獨應天書院設立于繁華鬧市之中,特別是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應天書院組織較為完備,主講、助教、說書、講授官皆由朝廷任命,各司其事;應天書院與科舉關系甚為密切,且教學有方,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學生“相繼登科”,還有不少“魁甲英雄”,這些,也非其他書院所能比擬。
1127年,宋高宗趙構于應天府即皇帝位,不久遷都臨安(今杭州),書院遂毀于兵火。元初雖建有歸德府學,但規模大減。1508年,黃河決口,書院遺遇水患。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歸德知府鄭三復繼承范仲淹的治學精神,建范文正公講院,培養了許多杰出人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在范文正公講院的基礎上建立“歸德府中學堂”,書院的歷史使命至此完成。
應天府書院伴隨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對于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千年來的中華教育史上,其地位沒有能取而代之的。
應天府書院在物質基礎支撐、政府倡導支持等背景下應運而生。
第一,商丘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商丘自古為戰略要地,它“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于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東南,襟喉關陜,為大河南北之要道焉”。所以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合稱四京,居于陪都地位。當時的商丘,緊鄰汴河,交通發達,隋唐五代以來,商旅輻輳,“實一方之都會”。商丘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易于灌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適于農耕,其次,家庭手工業相當發達。
第二,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而宋初官學卻長期處于低迷不振的狀態。士人求學需求很大,卻苦無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起到了填補官學空白的作用,為廣大士子提供了讀書求學的場所。
第三,朝廷崇尚儒術,鼓勵民間辦學。宋初提倡文治,但國家一時又無力大量創辦官學,故朝廷對書院給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贊助。像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都得到朝廷賜書、賜匾額、賜學田和獎勵辦學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
第四,印刷術的應用,使書籍的制作與手寫本相比,變得極為便利。書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眾都可以擁有的,才有可能使書院擁有豐富的藏書,并真正成為面向社會的教學研究場所。
在歷史上,應天書院也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應天府書院伴隨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對于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范仲淹主講該書院的過程中,率先明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匡扶“道統”的書院(學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確立了培養“以天下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動了宋初學術、書院(學校)學風朝經世致用方面的轉變;后來又通過“慶歷興學”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勵了這些成就,進一步推動了北宋書院的發展,明確了學術、大師在書院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地位。
有一所書院,一座古城就有了靈氣與風韻;有一所千年文化積淀的書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脈和靈魂。即使是復建的書院,但應天書院在歷史地位上是不可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