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
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使其成為當時與國子監齊名的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并稱為“江西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依山而建,院前貫道溪自北向南流過。走進書院,古人在此讀書講學留下的精神遺存,處處可見。如,朱子祠內的朱子自畫像石刻。“刻像,在朱熹的生平中是非常普遍的。”九江學院教授李寧寧介紹,“他此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醒自己的德行修養。”
又如,康熙御賜“學達性天”匾。“這是對中國文化教育理念一個非常好的概括。”李寧寧認為,現代教育是知識的學習,是不斷了解、駕馭客觀對象的過程;而中國傳統教育的方向和出發點則完全不同——是為讓人的德行與天性合二為一。“儒學強調為己之學,而不是為人之學。要不斷煥發內心的良知、提升內在的道德境界。首先要成為一個人,一個有德行、有修養的人,這是學習最重要的目標和價值。”
同樣,站在明倫堂門前,“明倫”二字的內涵也是如此。為何書院中講堂一般都命名為“明倫堂”?“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者說教育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首先要懂得人倫、修好道德,再做其他事情。”李寧寧介紹。
《白鹿洞書院揭示》是朱熹對中國教育思想的重要概括,“也是中國儒家教育的一個宣言和綱領”。它包括五教、為學、修身、處事、接物幾方面: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為“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為“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此為“修身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為“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此為“接物之要”。
其中,既明確了五倫關系,點明了學習方法,也強調了道德修養和處事接物原則,規定了教育的核心乃講明道德,讓學生通過讀書窮理、修己治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朱熹的學術“對頭”王陽明亦稱:“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這78個字的“白鹿之規”,“無一字無來處”,是朱熹對先賢格言所做的融合和整理。“他繼承了中國學術思想的一個基本精神,即述而不作。”李寧寧說:“我們今天拿什么去創新?就是拿我們先人的東西來創新。這也是中華文明得以數千年不曾中斷的原因。”
延續千年的白鹿洞書院,已成為廬山的文化支撐點和獨特名片,也留下了中國教育的深厚傳統和獨特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