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于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牌坊聞名天下,據(jù)民國版本《單縣志》記載,從宋代至清代,單縣牌坊有百余座,享有“牌坊縣”之稱,至清未民初還存有三十四座,單縣牌坊均為節(jié)孝坊,其構(gòu)思精巧,氣勢巍峨。
現(xiàn)在僅存兩座,百獅坊和百壽坊,以雄偉的氣勢,巧妙的結(jié)構(gòu),精致的透雕和優(yōu)美的傳說,享譽海內(nèi)外,被人們稱為天下一絕。
百獅坊,被譽為“天下第一坊,因其夾柱精雕一百個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而得名,寓有“百事(獅)如意,百世(獅)多壽(獸)”之意。
百獅坊在1778年,為文林郎張蒲之妻朱氏而建,牌坊高14米,寬9米,全石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間五樓,斗拱重檐,雕刻有獅子、云龍、牡丹、菊花、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牌坊八根夾柱共雕刻一百個石獅,每根立柱透雕四條蛟龍,在祥云間盤旋騰舞,正間檐下雕刻有“圣旨”匾,四周圍鏤空雕刻二龍戲珠,搖頭擺尾,如騰似飛,整座牌坊宏偉壯觀,雕刻精細,玲瓏剔透,鬼斧神工,堪稱全國罕見的清代石雕建筑。
百獅坊的傳說:
建造百獅坊的柱子和大梁均有數(shù)噸之重,那時候沒有吊車工具,工匠正在發(fā)愁,怎樣才能把石料提升到十幾米的高空,此時正巧有一拾荒老者路過觀望,石匠問老者:“老大爺可有什么辦法?”老者含笑回答:“我已經(jīng)是土埋半截的人了,哪里有什么辦法。”說罷,哈哈大笑而去...石匠見此人不凡,想再追問,此人卻沒了蹤影,再也找不到了,石匠忽然領(lǐng)悟,用屯土的方法將石料堆筑上去,牌坊修多高,土就堆多高,解決了石料吊送問題。
修建牌坊耗資十分巨大,工藝越來越精細,修到最后,雕下的每兩石粉可換一百兩白銀,修到這個程度,張家財產(chǎn)耗盡。
天下第一坊:
清朝乾隆年間,單縣城里有個員外,名叫朱謙之,年過花甲,膝下無子,只有三個女兒,皆姿容絕麗,大女兒出嫁不到一年,丈夫因病而亡,婆家罵她是喪門星,遭到婆家冷遇,母親想讓女兒改嫁,脫離苦海,但朱員外不但不同情女兒,反說她不盡婦道,丈夫死了,就要守節(jié),女兒無奈,終日以淚洗面,不久憂郁而死。二女兒嫁給了一個浪蕩公子,整天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女兒給父親訴苦,朱員外卻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二女兒感到生活無望,跑到姐墳前上吊自殺了。三女兒小名叫慧姐,17歲時,受鄰近大戶張寡婦之聘,許配與其子張蒲,只是年齡尚小,嫁妝未備,等籌備妥帖,再議迎娶之事。
張蒲16歲時考中秀才,18歲科舉,贈名文林郎,張蒲從省城趕考回家,一路風(fēng)餐露宿,得了風(fēng)寒癥,如能早日完婚,病情定能康復(fù),張蒲家人請媒人去朱家說明娶媳沖喜之事,朱外員聽說女婿病倒,要女兒提前成婚,給女婿沖喜,欣然應(yīng)允。
慧姐滿心不愿,也難為父命,經(jīng)過沖喜這樣一鬧騰,張蒲病情更加嚴重,張蒲對慧姐說:“洞房花燭夜,卻不能共枕同眠,太委屈你了”說著說著,一頭栽倒在床上,慧姐慌忙喊婆婆起來,張蒲已經(jīng)咽氣了。
朱員外來看慧姐,痛哭流涕,說道:“兒要守婦道,就不能盡孝道了,如今丈夫已死,我又怎能獨生,決心已定,隨夫而去,只望爹爹保重”。朱外員聽了卻說:“女兒說的對,你有此志,爹不攔你,這是留名青史的好事”,朱員外回家后,向老伴夸獎女兒懂事,夫人痛哭失聲,怨恨朱外員把女兒逼上了絕路,隨后,便傳來了女兒的死訊。
朱員外的侄子在京城做官,便把朱家三女兒殉夫之事奏明了皇上,當時乾隆皇帝很崇尚貞節(jié),便下了一道圣旨,由張家為朱家三女兒立一座節(jié)孝坊。
在張家牌坊建造之前,單縣城里已經(jīng)有不少牌坊,張家建坊時,與朱員外商議一定要把其他所有牌坊壓下去,顯示一下自家的氣派,百獅坊落成,張氏坊主設(shè)宴慶賀,認為此坊技藝已登峰造極,無以超越,張坊主親自為石匠敬酒,道:“諸君勞苦功高,張某不勝歡慰,可否再錦上添花?”石匠師傅笑道:“藝海無邊,只要出更多錢財,還可以更好”張坊主唯恐再有富戶修坊超過百獅坊,就生了壞心,在酒菜里下了毒藥,一百三十多名建造牌坊的能工巧匠全都死于非命,因此,張家牌坊也就成為了“天下第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