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圍樓就要提客家人,可以說客家人不一定都住圍樓,但是住在圍樓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漢族族群分支,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歷史上客家人一共有5次大規模的遷移,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客家人群體與人口分布格局的,這里著重要說的就是客家人這個“客”字,代表著每次遷移,客家人與當地的原著民相比,都是外來者,都是去爭搶生存資源的(土地、水、礦產等等)。
在這種長時間客居他鄉中,客家人選擇了圍樓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一定是有原因的!
客家人為什么選擇圍屋建筑呢?
一、耕種文明的特點——穩定的居住點:漢民族是農耕文明下的佼佼者,我們的種族天賦便是基建狂魔加種菜天賦。農耕文明受農作物物候的影響,要求勞作者要居住在農作物周邊地區,而且這種居住占據了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久而久之形成了漢民族在田地周邊固定住所,結團為村、聚眾為寨的習俗。這點也是我們漢民族區別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顯著特點。
圍樓設計初衷,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在異地他鄉,滿足客家人以農耕文明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居住要求,有固定的居所。
二、防御性的首要因素:在滿足了固定居所后,圍樓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防御性。縱觀歷史客家人始終是以外來移民的身份去與當地的原著居民去融合。“融合”這個詞匯,我們現在聽著是一個中性詞匯,歷史上的民族間融合,是飽含血與淚的,對生活生產資源的爭奪(土地、礦產、淡水),對習俗文化的抵制、對不同宗教間教義的爭端,這些都是有過血淚史的(從明朝中期到清末土客械斗之事不絕,為爭奪生存資源,土客雙方都是以命相博!)。圍樓既是居住地,在沖突時又是保命地,所以防御因素,是圍樓最大的建筑特點。其中防御性能最好的圍樓便是圓形圍樓,堪稱漢民族民居中的防御巔峰!
1:圓形的建筑在防御時是不存在觀察死角的,方形、梯形建筑都存在瞭望死角,圓形建筑便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圓形建筑在瞭望時有天然優勢,前面有遮擋物只需調整角度,即可規避障礙物,而其它形狀的防御設施,在同等高度瞭望時存在明顯得缺陷。
2:外圓周長比內圓周長要長很多,然而能夠進入內圓居住區的入口卻只有一到兩個,并且入口在緊急情況下,還會被封死,就意味著居住在內圓中的客家人只需要投入少部分人力,就可以應對來自外圓的威脅,即便圍樓陷入重圍,也能夠保障用最少的兵力去應對各段圍墻可能出現的險情。而長方形、四方形、梯形這類的防御設施在防御時必須實施卡點,連接處,拐彎處必有人留守,不然極易被偷襲,破城。
3:圍樓內的結構,外圍土墻厚達1米以上,一、二層都不開窗,三層以上也只開小窗。通常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門上設水槽,從二樓可以往下灌水,以防火攻,樓頂層四周有的還挑出“樓斗”,用于眺望或往下射擊,防盜匪、防野獸、防火、防水等功能相當完備。這種獨特的結構,最大限度地保障圍樓在孤立無援時,也可獨自堅守!
三、漢民族宗族制的客觀需要:客家人是漢民族族群的一個分支,自然傳承著漢民族獨特的宗族制文化,客家人在主觀意識上,與客觀現實面前,都有意思地采取抱團取暖,鄰里結親,以求在他鄉異地能夠生存下去。圍樓在設計時,便將漢民族宗族制完美地映射在建筑結構內了!
圍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樓梯通向各層,每層樓都設有門廳一間,二層以上內圈設“走馬廊”聯系各個房間。房、廳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底層一般作廚房、膳廳、會客室及放置農具的雜間;二層作糧倉;三層以上通風采光良好,多用作臥室;樓下的大廳是全樓的中心,是宗族議事、婚喪喜慶、宴請賓客以及接待親朋好友或舉辦其他大型活動的公共場所。有些大的土樓還在樓內修建學堂,讓土樓里的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說客家人選擇圍樓作為自己的居住場所,是客家先民們在實踐過程中,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