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規模最大的青銅專題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盛大開館,云集了2000多件珍貴青銅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之一。青銅文化在夏代已經成熟,到商周達到鼎盛。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陶寺遺址的紅銅制品和中條山地區的夏商時代的采銅、冶煉遺址,呈現了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重大成就。
山西青銅器體現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脈絡,反映了中國禮樂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晉系青銅鑄造工藝不斷創新變革,達到了技術和藝術上的巔峰,是東周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山西青銅博物館是山西博物院的分館,位于風景優美的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上,與太原博物館聯袂共享5個既連通又獨立的紅色橢圓倒錐體建筑群,是太原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山西青銅博物館是中國首家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來自歷年考古發掘出土和近年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追繳的珍貴文物,薈萃晉系青銅文物精華。山西青銅博物館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目前共開放了基本陳列“吉金光華”和臨時陳列《穿越時空的鼓聲》。
禮樂春秋將青銅器作為禮器使用,中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個人修養,禮樂制度指導和規范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這些禮樂器,通過材質、形態、裝飾、色彩、銘文和組合方式的差異,呈現了人們不同的身份等級和價值取向。
漢代以后,青銅器與禮制之間的關系逐漸淡化,但禮樂制度的文化內涵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瑰麗的文明之花離不開技術的沃土。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青銅技術和藝術上擁有獨特的傳統和風格,正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從合金成分、鑄造手段到造型藝術上的特性,才造就了中國青銅器的獨特成就和魅力。
山西已經發現多處采銅、冶煉和鑄造遺址,年代久遠,技術成熟,工藝精湛,呈現出幾近完整的青銅工業生產鏈。侯馬鑄銅作坊范鑄青銅的技術水平達到了青銅時代的巔峰,形成了晉系風格,所鑄造的青銅器藝術造型構思巧妙,圖案紋樣匠心獨運,引領時尚,影響后世。
銅鼓流行于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長達兩千多年。作為一種青銅禮樂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銅鼓曾作為統治權力的象征,也作為祭祀用具和娛樂樂器,廣泛用于集眾、盟會、戰陣、祭祀、娛樂、喪葬等場合。
銅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紋飾,反映了鑄造銅鼓民族的經濟生活、文化面貌和思想意識,堪稱一部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源遠流長的銅鼓文化,凝聚著各族先民的聰明智慧,閃爍著中華文明歷史的光輝。
山西青銅博物館文創空間,位于展館一層,開館之際特推出系列文創新品。產品依托“吉金光華”主題,以展覽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高柄小方壺”“懋卣”“匏壺”等為設計元素,研發出“青銅華彩”“翔鸞鳳舞”兩大系列七個品種兩百余款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