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報恩寺九級琉璃寶塔,為千古絕唱。此塔高近80米,為當時全國最高建筑,且遍體以五彩琉璃為裝飾,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大報恩寺琉璃塔曾與羅馬大斗獸場、比薩斜塔、中國萬里長城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如果將大報恩寺比喻為一頂璀璨的皇冠,那么琉璃塔無疑是這頂皇冠上最熠熠生輝的明珠,在它存在的400多年中,中國沒有其它任何一座建筑可以與之比肩。當年,在南京城的任何一個地方,人們只要抬頭南望,都能夠看到它擎天巨柱般雄偉的身姿。建大報恩寺花了17年時間,而同時期工程量數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時不過3年半。大報恩寺工程如此費時,主要因為琉璃塔的建設難度極大,不得不屢屢延期。據后人估算,僅修建琉璃塔一項所耗用的錢糧,折合白銀就高達248萬余兩。
明成祖朱棣給琉璃塔御賜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三絕”:
第一絕:巨構殊形,高聳云日。琉璃塔是有確切記載的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為八邊形,共9層,通高78.02米,相當于26層樓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頂部是用純金制成的寶珠,直徑約為4米,據說重達2000余兩,每層的檐角下都懸掛銅制的風鈴,從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輕輕的微風之中,清脆的鈴聲也可聲聞數里。
第二絕,通體琉璃,獨步古今。琉璃塔的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筑當中“不施寸木”。其內、外表層全部用各種造型、各種顏色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這種獨特的裝飾藝術讓琉璃塔贏得了“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美譽。
琉璃塔所用的各種琉璃構件幾乎每件的形狀、尺寸、顏色和紋飾都有差異,因而制作和燒制極為不易。這是琉璃塔建設時間長達17年的重要原因。據記載,當時每個構件都燒制了三套,一套當時安裝,另兩套藏于地下。建國以后,南京的窯崗村、眼香廟一帶,先后出土過大量的與琉璃塔有關的琉璃構件,背后大都有墨書的編號和標記,證明了歷史記載的可靠。
第三絕,長夜深沉,佛燈永明。每當暮色來臨之時,琉璃塔上就會點燃144盞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燈,徹夜不熄。無論是月落星稀的傍晚,還是風雨如注的黑夜,無論是在鐘山腳下的叢林之中,還是大江之上的漁舟之內,人們都能夠看見這座高塔上永不熄滅的燈光。
九層琉璃塔的每一面墻壁之上,都有2扇窗戶,共計144扇。這些窗戶全部用磨制得極薄的蚌殼進行封閉,144盞油燈就分別安置在窗戶之內。這些蚌殼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進之前中國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報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輪流值班,負責給油燈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確保夜夜塔燈通明。在琉璃塔旁邊,建造了一座油庫,用于儲存燃燈所需的燈油。根據一份明代官員向皇帝提交的賬單記載,琉璃塔上每盞油燈每夜所需的燈油為六兩四錢,整個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燈油總量為1530斤。
令人痛惜不已的是,琉璃塔這一曠世杰作毀于太平天國的“天京內訌”。1856年,北王韋昌輝因為擔心翼王石達開占領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擊城內,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藥,一面用火炮直接轟擊塔身,最終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礫,而大報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發的大火全部燒毀。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琉璃塔的記憶已逐漸模糊,許多細節也無法說清。近年來,隨著各學科相關研究工作的不斷加深,加上遺址考古發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琉璃塔的復原工作已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