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位于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占地6萬多平方米,其規模宏大,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在王府、貝勒府扎堆的前后海,恭王府以其富麗而被稱作“城中第一佳山水”,更因其堪比故宮的府邸建制而聲名顯赫。那么恭王府曾經是誰的府邸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和珅時代
和珅的大名想必無人不知,單說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被抄家后,其財富相當于清政府十年的財政收入。據此就可以知道,在18世紀,和珅絕對是世界首富。
這樣一位善于斂財,窮奢極欲的寵臣,在吃穿住行上自然是不會含糊的。
乾隆四十五年左右,和珅在什剎海附近修建自己的宅邸,據記載,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除了地理位置極佳以外,王府內部的配置也絕對是頂級的。比如,府中西路上的楠木殿堂就是依照故宮中寧壽宮的樣子修建而成;至于毗盧帽門、太平缸、銅路燈等,則都不是臣子應有的規制。
乾隆五十四年,皇帝最寵愛的女兒和孝公主下嫁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由此,和珅宅就變成了“和孝公主府”——任和珅權勢再大,終究還是要給皇家讓路的。公主大婚以后,乾隆還曾親臨公主府看望女兒。
2、慶王時代
乾隆皇帝去世以后,嘉慶帝雷厲風行地處置了大貪官和珅,列舉其罪狀后賜其自盡,舉朝稱快——實際上這也是嘉慶皇帝一生中知名度最大的作為。和珅倒臺,他的豪宅自然也就被充公。嘉慶四年,嘉慶將和珅府賜給了弟弟——乾隆皇帝的皇十七子慶郡王永璘。
那么,為何單單慶郡王有這個福氣,能夠繼承這座豪宅呢?
《嘯亭續錄》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小故事:乾隆末年,眾皇子覬覦皇位,只有永璘比較淡泊,稱自己不求做皇帝,只求成為后世之君的兄弟可以把和珅宅賜給自己。嘉慶登基以后,便滿足了弟弟的愿望。
當然,《嘯亭續錄》只是清朝人的筆記,并非嚴謹的史書,未必可信,姑可一笑置之。從永璘開始,和珅府在慶親王家中傳了三代,直到奕劻。
3、恭親王時代
可能是因為隨著世代的累積,慶王一支離皇帝的血脈越來越疏遠,又對國家沒有什么功勞,因此在永璘的孫子慶親王奕劻承繼和珅府不久,就奉旨遷到了別的地方居住。
那么,空出來的豪宅歸誰呢?
這時,恰逢咸豐皇帝登基,按照道光皇帝遺旨,奉六弟奕?為恭親王。為了匹配親王的尊號,咸豐皇帝就將這座豪宅又賞賜給了恭親王,從此它的新主人便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他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其后的幾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動,“辛酉政變”時,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可以說奕?是中國近代史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自此,這所宅子也改名恭王府,沿用至今。
4、新的命運
清朝滅亡以后,時局變動,許多王府面臨被賣、被占的結局。相比之下,恭王府還算是幸運的。它從多個單位占用的大雜院中掙扎出來,最終變成文物的面貌。
民國初年,這座王府被恭親王的孫子溥偉以40萬塊大洋賣給教會,后由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贖回,并用作女生學堂。
新中國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多家單位使用過,如用作公安部宿舍、風機廠、音樂學院等。
后來,在周恩來、谷牧等人的關心下,恭王府幾經修繕,最終成為中國唯一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