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里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漢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
唐代,這里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里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著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臺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眾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筑極節省空間,在建筑構造上下足了功夫。居室墻壁高,開間大;前后門貫通,便于通風換氣;為便于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南方地形復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于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在南方,房屋的山墻多是形似馬頭的墻,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墻,確實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小河從門前屋后輕輕流過,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來飲用、洗滌。水是中國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圍繞著民居,民居因水有了靈氣,江浙水鄉注重前街后河。
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后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
四水歸堂式住宅的個體建筑以傳統的“間”為基本單元,房屋開間多為奇數,一般三間或五間。每間面闊3~4米,進深五檁到九檁,每檁1~1.5米各單體建筑之間以廊相連,和院墻一起,圍成封閉式院落。不過為了利于通風,多在院墻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后開窗。這類適應地形地勢,充分利用空間,布置靈活,體型美觀、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現出清新活潑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斗墻或編竹抹灰墻,墻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為薄。墻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著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槅扇、屏門等自由分隔。
梁架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繪。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墻、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凈,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浙之地自明清以來就是富庶之地,人口稠密。廣義上所指的是,長江下游南岸這一段廣大的區域。
以蘇州和杭州最為有代表性,嘉興、湖州、無錫、常州、鎮江、紹興、寧波、上海等地,這些地方古鎮遍布,隨處可見江南古韻。小橋流水,白墻黛瓦,確實是一個旅游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