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占地面積40平方千米。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錠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
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繼續進行。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李顯下令將武則天葬入。
此前一年,唐中宗還赦免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將他們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章懷太子李賢三人。除此之外,神龍二年(706年),還加建了許王李素節、澤王李上金、義陽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會要》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但挖出一條40余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后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扎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陜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后,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于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千米。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
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筑群多處。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地宮的后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謚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于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
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斗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征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