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繡為溫州傳統民間技藝,產于甌江地區,它與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蜀繡、粵繡)齊名。始于唐代,是獨具地域特色的東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甌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甌繡構圖精練,紋理分明,運針靈活,針法多變,繡面光亮適目,色澤鮮泡調和,兼具實用和裝飾功能。
甌繡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錦衣,興盛于明清。據說甌繡最早產生于民間善于刺繡的婦女之手,古時溫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足見當時甌繡的普遍和興盛。甌繡為溫州歷代民間婦女的家庭傳統副業,那時的刺繡品種有衣服、小兒帽圈、圍涎、錦肚、婦女鞋面、枕頭、荷包等,題材只有花鳥魚蟲之類。作為一項曾經輝煌的傳統工藝,政府有義務加以扶植和引導,并為之創造良好的環境。
甌繡的制作工藝
800多年以前,溫州地區已運用刺繡美化服飾,繡品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清咸豐三年(1853),溫州設有專業繡鋪。多以繡官袍、龍袍、壽屏及廟宇應用的繡品為主,內容有人物、花鳥、山水等。以后品種增多,有枕套、被面、衣料等。光緒年間,匝繡銷往歐美與南洋各地。繡工人數曾達到600至800人。
制約甌繡發展的是手工刺繡花費時間長,而工資利潤又較低,繡工每天要繡十幾個小時,每月也只有五六百元報酬。而且女繡工們是完全靠對傳統工藝的喜愛和作為家庭手藝的繼承才堅持下來的。
甌繡的工藝流程很特別
最大的特點是針法繁多,做工精細。
甌繡的傳統工藝大致分畫稿,臨緞,著色,上繃,刺繡,裝裱六道較大的工序。只有經過如此考究的工序,才能制作出色彩鮮艷、繡面精致的甌繡作品。
一、畫稿
畫稿包括設計與勾稿。
畫稿是甌繡的根本。畫片一般以國畫為繡稿,由高手繪制。
二、臨緞
臨緞就是將畫稿拷貝到繡面上。
傳統做法:在桌上支一塊玻璃板,畫稿鋪在上面,再把繡緞覆在稿面上,玻璃板下面亮電燈,即可映出紋樣,用鉛筆或毛筆進行拷貝
現代科技:將畫面掃描錄入電腦,電腦處理后再進行噴繪。
三、著色
著色指的是用水彩畫顏料在繡面上著色。也包括以毛筆敷彩直接在繡面上作畫。
四、上繃
上繃就是把繡地固定在繃上,以使繡地四周邊平且直,以便刺繡。一般以針從繡面穿過拔線時發出“嘭嘭”聲為宜。
五、刺繡
刺繡即手不斷起針、落針的過程,它是繡品成敗的關鍵。
六、裝裱
一般用較厚的色紙或白紙將繡品正面四周邊與背面四周邊襯托,然后鑲嵌于鏡框內。
甌繡的傳承與保護
拯救民間藝術的關鍵在于創新,即把現代理念和傳統藝術元素結合起來,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甌繡也不例外。
但這不是憑個人的努力可達目的的。故曾有人設想將現在分散的人員組織起來,成立溫州甌繡股份有限公司,分專管人才培養的研究所、產品開發的工廠、市場經銷的商店,但前提必須是充分達成共識,同心同德,抱團做產業。
對于離我們漸行漸遠的甌繡傳統民間藝術,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它,拯救它,給以它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