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7月7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這是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jié),是東方文化的一種展現(xiàn)。七夕節(jié)還有一個名稱叫乞巧節(jié),那么,你知道何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
為何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nóng)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七夕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據(jù)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tǒng)民間的
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拜織女學女紅
古代女子為什么要在七夕拜織女呢?織女是一位紡織高手、女紅大師,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七日要在鵲橋與牛郎相會,此時人們設(shè)香案祭拜,請求其傳授女紅技藝。古時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精通女紅。
女紅指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針線活兒。男子擇妻,也以“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
古代拜織女常常由一位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聚會團拜。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凈身,打扮得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夜風襲來,
涼爽怡人。在庭院中安放一張供桌,擺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要在瓶子里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前面放置一個小香爐,插上幾炷香。
大家在案前焚香禮拜,面向織女星座,神情專注,虔誠許愿:“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閑聊家長里短,交流針線技術(shù)。清代詩人蔡云有詩曰:“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span>
關(guān)于何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