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是晉祠內主要建筑,坐西向東,位于中軸線終端。是為奉祀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與唐叔虞的母親邑姜所建。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
圣母殿內宋塑侍女像,是我國宋代雕塑遺存中的精華之一,它脫離了宗教神話偶像的范疇,反映出封建社會宮廷生活和宮廷人物的精神面貌。
殿內宮娥侍女裝束者三十一人,據其姿勢、神態和手執器物,大體可以看出她們是當時皇宮里“尚室”、“尚繕”、“尚寶”以至歌伎、舞伎等方面的侍者。她們都在為帝后服種種勞役,如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奏樂歌舞以至侍奉文印翰墨等等。她們各因職位、年齡、性格和遭遇不同,表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少者天真,長著老成,或喜悅、或煩悶、或悲哀、或憤怒、或沉思,無不表現的淋漓盡致。各像大小與真人略同,造型典雅,體態豐盈俊俏,面貌清秀圓潤,顧盼傳情,異常生動。因此,當人們置身殿中,似乎能看到她們輕巧的動作,聽到她們悄聲的言談。
這些侍女雕塑并沒有借助夸張這一慣用的藝術手段來表現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征,而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理解,運用恰當的造型語言來塑造每個人的職別和性情。如稱為歌舞伎的侍女,她面帶微笑,俯首下視,烏發高髻,紅花束于髻頂,她手據繡巾,身勢微側,纖細柔麗,顯示出舞女輕柔活潑的情態。她的動作變化微妙,顯得優美而溫靜,意態含蓄而大方,嬌而不羞,正似窈窕淑女,但又不同于故作羞態的大家閨秀。她旁邊的侍女,卻故作男狀,左手握右手,眼平視,胸微挺,臉作無表情狀,略有公子氣質。前者活潑多姿,后者嚴肅恭敬,從中可以看出她們之間有明顯差異的職別和各自所具有的特征。侍女職業不同,性格也不同,像洗衣、掃地的宮女就完全不同于這兩個人的神氣。
圣母殿中43尊彩塑的塑造者創作性地將表現對象從虛無縹緲的神轉向有血有肉的人。雖然由于儀軌、身份的限制,圣母像塑造得比較拘謹和刻板,但其余的42尊侍從像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每一尊塑像都個性鮮活生動,造型無一雷同。除了對人物形象細致入微刻畫外,在人物衣紋的處理上也體現出民間雕塑藝人的高超技藝。圣母身穿的袍服,被塑造得質地柔軟,宛如綢緞--般隨著人體結構而有韻律地下垂。侍從所著服飾的衣紋多做程式化的處理,披巾、綬帶以及佩戴的不同形狀的玉佩等細節既表現了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增加了造型的變化。群像中的5位男性侍從雖同為宦官,因為各自職責、身份不同,服飾也各不相同。例如,其中-位負責膳食的宦官腳穿弓鞋,兩位圣母近侍傳令官穿平底鞋,還有兩位宦官則腳蹬長筒靴。4尊宮廷女官像皆著男服,頭戴烏紗,系玉帶,腳蹬薄底烏靴。其中兩位著大袖衣,雙手相疊合抱;另外兩位著宋代武土裝,分別手捧朱紅珠寶盒及靛藍燭臺。這4位女官像與宦官像相比,身材相對矮小,但面容姣好,感情豐富。
他們的創作手法也緊緊圍繞真實表現的要求,突破了歷代寺觀雕塑概念化、程式化的形式。如衣紋的表現全部運用了活紋,沒有一根死紋。運用深紋、淺紋、實紋、浮紋進行恰當的配置,使雕塑栩栩如生。她們的衣紋表現不同于那些做裝飾的線條,而且很重視衣服的體積、質感和衣褶的起點和俯著點的變化,衣紋;起伏變化以及它的起與止都做得來去分明。在雕塑的線形處理上、服飾道具等諸方面都接近于寫實的技巧,同時適合每個人物的性情和職業。但它的寫實并不是自然主義的描畫再現,而是極具典型和特征的表達。
彩塑在宋代是一種流行而普及的造像形式,其屬于泥塑的范疇,制作材料由一定比例的黏土、纖維、河沙和水組成。彩塑造型之前,首先要搭起支撐骨架,再進行塑造,采用刮、堆、錐、削、刻、捏等多種手法,再經過陰干、打磨、上粉、裝彩等工序制成。但是由于彩塑多是外表彩繪的木胎泥塑,而木胎極易遭受菌類、蟲和鼠的侵害,浸水或長期潮濕等氣候條件也易使彩塑泥層產生裂縫或酥堿,所以宋代的彩塑原作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晉祠圣母殿中的彩塑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基本完整的宋代彩塑,雖然后世在維護和重修時在塑像的面部、頸部和部分衣飾上涂了白粉和色彩,有的眼皮、眼角被白粉遮蓋,有的還被重新勾畫了雙眉,但是其宋代彩塑的風韻猶存,它像是一座宋代的彩塑博物館,保存和展示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精湛的技藝和智慧的結晶,同時對于后人研究宋代宮廷禮制和宮闈生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總之圣母殿這組宋代彩塑,最大特點是;寫實、傳神,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其風格特征,完全擺脫了自南北朝以來的宗教和神的束縛,進而轉化到對世俗人物的深入刻畫,這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重大進步和飛躍,也是宋代彩塑的一個重要的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