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時期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現木雕魚。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繪畫、雕刻技術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光彩的時期,木雕工藝也日趨完美。
許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練、刀法熟練流暢、線條清晰明快的工藝特點,成為當今海內外藝術市場上的“寵兒”。明清時代的木雕品題材,多見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當時社會歡迎。
在我國,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來區分的。例如: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泉州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北京宮燈,臺灣木雕,寧波朱金木雕,云南劍川木雕,湖北木雕船,曲阜楷木雕刻,蘇州紅木雕刻,上海紅木雕,南京仿古木雕,江蘇泰州彩繪木雕,山西木雕,山東濰坊紅木嵌根雕,上海黃楊、白木小件雕,遼寧永陵樺木雕,貴州苗族龍舟雕、面具雕,江西儺面具雕,湖北通山木雕、咸浦邦木雕,天津木雕,東山海柳雕等等。
這些木雕流派在全國或者當地都極具影響力,而最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五大流派被稱為“中國五大木雕”。在此我們簡單介紹其中三種:
泉州木雕
木雕,是泉州民間工藝品種的重頭戲。平雕、線雕、根雕、花格雕、神像雕等意彩紛呈,獨具一格。泉州的木雕藝術精雕細刻,花團錦簇,是恰如其分。泉州市的惠安縣、泉州臺商投資區是木雕產業和技藝傳承的集中地,也是當地的文創產業支柱。
東陽木雕
東陽木雕作為一種藝術流派,是根據建筑、家具以及多種陳設品制作的各自造型特點,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形成的,它有一套獨特完備的雕刻技法,其中包括浮雕、圓雕、透空雙面雕、陰雕和彩木雕嵌。浮雕是東陽木雕藝術的精華,也是獨具東陽木雕特色的工藝形式之一。它是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或鳥瞰透視法構圖,然后鏤空雙面雕,或者再通過彩木鑲嵌來完成的。東陽的淺浮雕,畫面深度一般都在2-5毫米之間,以刻線的表現力來體現物體的主體感。這種淺浮雕,最為人稱道的是“滿地雕刻”,也就是在器物表面,滿雕紋飾,既有立體感,又密不露地,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浮雕樟木箱就是這一工藝特色的代表產品,是人們喜愛的傳統產品之一。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起源于廣東省潮州,但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它還包括明清時期屬于“潮州府”轄內的潮安、潮陽、普寧、饒平、汕頭、惠來、海豐、陸豐和梅州地區的興寧、梅州市梅縣區以及閩南所出的作品。作品表面貼金,是潮州木雕的一個特征,這與東陽木雕的作品風格截然不同,所以,它又稱“金木雕”、“金漆木雕”。說“金漆木雕”,是因為有漆的成分,這種漆是為金箔能黏附于木上而特意配置的,同時又起到了防潮、防腐的作用。潮州木雕的髹漆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常見的“黑漆漆金”,即以黑色漆料作底子,然后鋪上金箔;二是“五彩裝金”,此類款式以建筑裝飾件為多,以青綠或紫紅、粉黃裝彩,再以金色烘托,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
中國木雕,分布極廣,此衰彼興,潮起潮落。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資源條件,取材不一,工藝不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