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建筑中的梁架,不僅具有結構功能意義,還富于結構美與裝飾美。梁架主要由柱、梁、枋等構件組合而成,其中每一種構件都有特定的裝飾手法與之相適應。民間傳統木結構古建筑中的梁架常采用“勵上露明”的手法,將其暴露于外,或以裝飾取勝,主色以彩畫,雕刻手法等,或以“素朝天”,盡顯材質與結構的本色之美。
梁是由柱或其它構架支撐的檐下,其截面的基本形式為矩形,在此基礎上又有很多造型變化,形成多種梁的樣式,如月梁、太平果、帽梁等。不同結構位置的梁被冠以不同的名稱,如袍頭梁、挑尖梁、順梁、扒梁,角果、老角梁、仔角梁等,各種梁常以木雕、彩畫等作為裝飾。
枋是安置于各種柱頭之間,以及雀替、斗拱之間,用于水平拉接各部位的一種木構件。位于大額枋之上,用于承托斗拱的一種扁平狀枋稱為平板枋。除此之外,還有金枋、脊枋、隨梁枋、正心枋、穿插枋等。枋是檐下裝飾的重點部位,檐柱與檐柱之間的額枋,常施以彩畫或雕刻、出頭部分做成“霸王拳”的樣式。
一、梁架形式:
造體系,是關于梁枋、斗栱、椽望、結點等所有木構件的統稱。廣義的“梁架”,包括抬梁式、干闌式、穿斗式與井干式四種“梁架”和梁柱構造,狹義的梁架,僅指抬梁式梁架構造。抬梁式“梁架”主要特點,是柱上承梁,梁上承矮柱,矮柱承短梁至脊桁:桁檁與梁頭連接,構成縱橫構件相交,層層抬起的結構特征。關于“梁架”的表述,現行有三種方式,一、宋式稱謂,如“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二、清式稱謂,如“七架前后廊式”式;三、江南的貼式,如“六架正貼式"。
1、抬梁式構架
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普遍的木構架形式,它是以設置在沿開間進深方向列柱上的粱為主體結構。為適應坡屋頂的形式,最底層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層層疊落直至屋脊,各個梁頭上再架檁條以承托屋橡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陽椽袱;袱上再立一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抬梁式結構復雜,但結實牢固,經久耐用,且內部有較大的使用空間。
2、穿斗式構架
穿斗式構架的特點是柱子較細、密,沿開間進深方向每列柱子與柱之間用枋木串接,連成一個整體。采用穿斗式構架,可以用較小的材料建筑較大的房屋,而且其網狀的構造也很牢固。不過因為柱、枋較多,室內不能形成連通的大窄間。
3、混合式構造
當人們逐漸發現了抬梁式與穿斗式這兩種結構各自的優點以后,就出現了將兩者結合使用的房屋,即,兩頭靠山墻處用穿斗式木構架,而中間使用抬梁式木構架,這樣既增加了室內使用空間,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二、修繕技術:
抽梁換柱
建筑構架基本完整,只是個別梁、柱糟朽,失去承載能力,需要更換新的構件時,可以用抽梁換柱的方法進行修整。如抽換柱子,首先減輕梁架荷重。然后用千斤頂、牮桿支頂好柱上的梁、枋、斗栱等構件。最后將梁、枋、斗栱同時慢慢抬起,將壞柱子撤除,換上預先制作好的新柱子,再將梁、枋、斗栱歸回原位,使榫卯吻合。
打牮撥正
梁架的主要承重構件基本完好,只是柱、梁傾斜,可以不大拆大卸,而采用打牮撥正的方法進行修整。修整前先將傾斜的構件支頂好,避免工作時發生危險。再拆除檁條以上的瓦件、椽子、望板和妨礙打牮撥正的門、窗、墻身,將構件之間的榫卯松動,清除榫卯縫隙中的雜物。用牮桿將梁頂起,撥正柱子;建筑傾斜嚴重的,要重復多次進行撥正。
落架重修
建筑物破壞嚴重,需要更換的梁、柱、斗栱等構件較多,可采取落架重修的方法進行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