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美人靠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其優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
古代女孩不能輕易走下閨閣,只能倚在閨房門前的美人靠上,遙望天井上空的藍天白云,窺看出入自家門樓的過往賓客。美人靠的靠背為弓形外突,超出欄干,有臨空懸飛的形態,所以又叫“飛來椅”。
美人靠,作為一種別具匠心的設計,集美觀和實用于一身:既是建筑構件,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又承擔了家具的功能,讓人能夠倚坐休息,給建筑的外觀加分,使其富于變化、更加耐看。
中國的傳統園林,特別是私家園林,追求的既不是宏大,也不是奢華,而是優雅和精致,通過曲曲折折、柳暗花明的變化來營造引人入勝的空間體驗,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之下,身姿曼妙的美人靠當然“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因而成為園林建筑中的常客,回廊、亭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國南方的民居,徽式獨具一格。粉墻黛瓦,庭院深深,內有天井。庭院樓上的天井周邊,設有走廊和欄干,欄干邊上的美人靠,與雕梁畫棟、藻井花窗構成庭院里的樓閣之美。
美人靠與干欄相依,干欄式民居出自江南古百越族,侗族和苗族的先民都來自江南水鄉,在大西南重建家園,繼續修建干欄木樓。它們的木樓都有美人靠,貴州苗族的美人靠最為講究。苗族擇高山聚居,密集的吊腳樓緊緊相連。
鄉下的廊橋也有美人靠,中國南方廊橋多,又以侗族村寨的廊橋最為密集,叫風雨橋,又叫紅橋。很多風雨橋的欄桿靠椅做成美人靠,供寨子的男女老少休閑相聚,也供過客休憩,美人靠與風雨橋的斗拱重檐的一切構件,構成風雨橋之美。
美人靠的樣式種類繁多,不同地方的美人靠流露著不同的韻味。在徽州深宅大院內,美人靠靠的是女主思君的凄美;在揚州民居,何園“宜雨軒”廊廡邊沿上,美人靠靠的是丫鬟們休憩時短暫的靜謐。
今天的“美人靠”只是欄桿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它安裝在半墻或坐檻上面,讓人憩坐、倚欄憑觀的長條靠椅,或許不再承載著那些流年易逝的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