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寺位于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陽高村。地處濁漳河谷地,背依青山,面臨漳河,周圍環境幽靜,建筑形制古樸典雅。現僅存正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為金代遺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寺的規模與建制,史料記載較少。據民國年間《平順縣志.古跡考.祠堂》條記載:“淳化寺在陽高村西,唐開元間(714-741)建”。龍門寺成化十五年(1479)的《龍門寺四至碑記》有“純花寺為龍門寺下院”的記載。據淳化寺正殿建筑形制判斷,原中軸線至少應有兩進院,現除正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堂均坍塌無存。
淳化寺正殿為一處較為完整的金代遺構,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九脊頂,柱頭有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假昂。
大殿梁架采用一根六椽栿通搭前后檐,山西留下的早期建筑中進深六椽的很多,但多數是采用組合梁架,用整根六椽栿的很少。
六椽栿之上沒有采用四椽栿,而是用蜀柱和剳牽來解決了槫的落點,以小材料替代了較大的四椽栿,降低了成本。
大殿前后開門,說明過去后面還有別的殿宇,今已不存,后門處有個小抱廈,應為后代添加。
淳化寺大殿未留下建造題記,以建筑結構推斷為金代。后檐墻上嵌有一塊金大定九年(1169年)游記碑,其中有“游龍門回投宿淳化寺”,可知那時寺已存在。
殿堂前面有宋代石經幢兩座,高3米余,幢身高1.8米,平面呈八角形,徑0.5米。有北宋開寶三年(970)所刻陰文楷書佛經,字跡清晰可辨。
殿內佛像毀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近代未進行過大的修繕,更大程度地保留了建筑原狀。2001年11月山西省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對淳化寺正殿進行了詳細測繪。測繪時發現了許多宋代建筑的做法和原創構建形制,為研究宋《營造法式》與上黨古建筑宋、金木結構建筑獨特手法提供了科學例證。
淳化寺座落于陽高村中,背面山頂尚保存有清代古廟一座,前面不足百米為長治通往河北的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東西相隔十幾公里處有著名的大云院和龍門寺,是長治早期木構建筑集中之地。加之殿前經幢經文的書法藝術與太行水鄉的潛在魅力,每年有大批游人慕名而來,觀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