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并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節(jié)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根據(jù)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又稱為“盂蘭盆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
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jié)”中元。民眾于日常生活中復合傳統(tǒng)文化,將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稱為鬼節(jié),稱農歷7月為“鬼月”。
中元節(jié)習俗
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不少人會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們認為,中元節(jié)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jié)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燒包
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
七月十五這一天,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fā)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等字樣。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搶孤
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
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fā)明此活動。據(jù)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送羊節(jié)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地地道道的“孝”日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jié)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xiàn)代的一種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
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個地地道道的“孝”日!“人生百善孝為先”,中元節(jié)是因傳統(tǒng)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它表達了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中元節(jié),燃一柱清香,祭奠逝去的親人,中元節(jié),念一聲佛號,懷念遠方的逝者。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也隔不開彼此的牽掛和思念,坦然面對死亡,好好珍惜當下不負時光,是中元節(jié)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