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其貌不揚的青石牌坊,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千萬不能忘記它為何而立,因為它曾經見證了中國一段屈辱的歷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這北京的青石牌坊。
今天我們的主角,這北京的青石牌坊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它上面有著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的題詞“保衛和平”,故名“和平牌坊”。但是你可知道它的原名?它的原名卻是叫“克林德”牌坊。克林德是德國駐華公使。進駐北京后,他憑借自己的公使身份,經常隨意用馬鞭毆打經過東交民巷的中國人,還指使德國士兵登上城樓開槍擊斃正在城外進行訓練的二十多名中國人。
克林德全名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1853年11月22日出生于德國波茲坦。克林德幼年時即接受軍事教育,1881年,克林德趕赴中國,任德國公使館實習翻譯,其后又被調任至廣州等地的德國使館任職。1889年,克林德離開中國,1892年至1899年,克林德在美國和墨西哥從事外交工作。1899年,克林德結束德國駐墨西哥使館參贊的工作,再度前往中國,任德國駐華公使。
義和團運動爆發后,克林德對待中國人的態度更呈劍拔弩張之勢,他唆使下屬開展“獵團民行動”,一次性將20名義和團團民槍殺。同年6月20日,克林德途經東單牌樓北大街時,遇見正在巡邏的神機營槍隊章京恩海等人,他因出言不遜觸犯眾怒。然而還沒等恩海等人討要說法,克林德卻先舉起了配槍,不料被恩海躲過。隨后恩海出于自衛目的開了一槍,克林德中彈身亡。
德國政府得知此事后大為光火,打算借口“克林德事件”報復中國。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恩海自首,德國判處他死刑。第二年,在《辛丑條約》簽訂之際,德國又舊事重提,要求清朝派遣親王赴德國,就克林德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還要求在克林德被殺地點建一座紀念碑。
克林德牌坊正面上共有銘文87字,全文為:“德國使臣男爵克林德,駐華以來,辦理交涉,朕深倚任。乃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亂,該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蓋表朕旌善惡惡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懲前毖后,無忘朕命”。背面寫有:“恭識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被兇手陷害殞命之大德國欽差大臣內大臣克林德敕建神道碑”。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克林德牌坊”落成,碑文由拉丁語、德語、漢語三種文字寫就,內容是清朝皇帝對克林德被殺的惋惜。滿載屈辱的“克林德牌坊”就這樣在東單大街屹立了整整十六年,這一局面直到民國六年(公元1918年)才有所轉變。
由于德國淪為戰敗國。中國這才以戰勝國的身份拆毀了“克林德牌坊”,并將堆放在東單北大街的克林德紀念碑散件運至中山公園。隨后民國政府又重新鐫刻“公理戰勝”四字作為牌坊的新名稱,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上世紀50年代初,亞太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于是將中山公園內的“公理戰勝牌坊”改名為“保衛和平牌坊”,以表達保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如今“保衛和平”牌坊依然矗立在北京中山公園里,然而筆者覺得我們更應該銘記這座牌坊背后所承載的完整歷史,永遠不要失去民族血性與尊嚴。
以上是小編整理關于見證了一段屈辱歷史的“克林德牌坊”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