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這也許是對江南水鄉民居最好的注解。心思巧妙的江南人,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創造出了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
水鄉民居,自然與水關系密切,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河網密布,這里的房屋多依水而建,“貼水成街、就水成市”,形成優美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集鎮景色。既方便取水,又方便水路運輸。
水鄉民居的一大特點就是空間利用率高,南方地形復雜,人口眾多,土地珍貴,無論是平面布置還是空間設置,都盡量讓其發揮到最大的效用,在建筑構造上,下足了功夫。
因水鄉水面多面可以使用的建筑面積狹小,為便于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在不影響河道船只運行的情況下,很多人家還會借取河面空間作為自家屋舍的一部分。其借取的方式主要有吊腳樓、出挑、枕流、倚橋等。
“吊腳樓”是建筑的一小部分伸出在水面上,此部分必須依靠木柱或石柱等來支撐。上部可以是樓房或陽臺,下面還可以設踏步,以方便家人洗滌和取水。
“出挑”是利用大型的懸臂挑出,出挑大的可以成為房屋的一部分,出挑小的可以作為檐廊,類似于陽臺,可以乘涼、觀景。
“枕流”是整棟建筑都建在河面上的形式,窄的河面可直接凌空架梁,寬的河面就要在水里豎立石柱,支撐上面的建筑物了。有些人家因為近河兩岸都是自家房屋,便用“枕流建筑”把兩岸的房屋連接起來。
“倚橋”也是一種住宅借取方式,也是水鄉民居獨有的一個建筑特色。江南水鄉的某些民居,因為靠近小橋,便利用小橋的橋體作為民居的一面側墻,這樣既省去了再建一面側墻的部分材料,也方便了上下橋,可謂是省時、省力又省心。
因為水鄉地狹,所以民居的庭院空間、住宅院落都比較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房屋組合比較靈活。房屋墻壁都比較高,墻體相對單薄,有利于通風散熱,降水較多。屋頂的坡度一般都比較大,便于排水。
民居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斗墻或編竹抹灰墻,墻面多粉刷白色。墻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墻、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凈,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墻,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時也有很好的裝飾效果。白墻與青磚黛瓦相匹配,有利于反射陽光,清爽干凈。
水鄉的各戶各宅雖然同為臨水民居,但因為屋主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的差異,以及房屋建筑基地條件的差異,而有具體不同大小的規模,也便產生了不同的水鄉民居形態。
在水鄉的構成要素中,橋梁、碼頭、道路等,都是民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水鄉民居粉墻黛瓦,高聳而輕巧的樓房沿河而建,倒映于河中,成就了一副書卷氣息的中國潑墨山水畫。船只穿梭,河水蕩漾,襯出了江南水鄉的活潑與靈秀。
小橋流水人家,青磚黛瓦白墻,這樣的水鄉民居,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