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體現了中國很多的文化技巧都是非常私密的,一般都采用口頭方式傳承,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很多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術就憑借有經驗的老工人口傳心授,正是因為這種行業及地域限制帶來的封閉性,各種技術在今天才得以被作為文化遺產留存保護。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部分古建筑名稱術語,希望能對傳統營造技術的科學研究和現代傳承有所幫助。
五舉拿頭
學算房屋非易輕,皆向檐柱徑頭增。
檐柱一尺金加寸,若問高低按舉升。
如有五舉加檐柱,以得金柱長短徑。
如有排山算山柱,按深一丈三五乘。
得數并在檐柱上,不可不加半椀桁。
問深壹丈分幾步,五檁四步起脊桁。
清式建筑大木作舉架俗稱,即五舉步架放在檐步,“頭”,即檐頭。北京地區的清代建筑,因受官式做法的影響,有很多“小式大作”和“大式小作”(無斗拱)的建筑,逐漸形成了舉架做法的規律,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步架有固定的位置,而五舉又是清代建筑的檐步或廊步普遍運用的舉架,故稱“五舉拿頭”。
沖三翹四
若問檐椽又何算,按步五舉二出檐。
要知寬厚不為難,一柱三椽徑頭翻。
但知如何得飛椽,長隨柱子一分然。
得舉飛頭外加尾,一頭三尾果其然。
若是花架與腦椽,不動檐椽與飛椽。
長隨步架按舉先,五六七八配合然。
翼角部分的大木施工做法,古代工匠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口訣。沖三翹四法則多用于明清北方官式建筑。是指翼角部分的角梁,按照要求,制作出“沖出”與“起翹”的態勢。“沖三”即從平面投影看,其仔角梁梁頭的位置,要比正身椽平出長度長三椽徑,《清式營造則例》稱之為“斜出”;“翹四”,即從正面看,仔角梁梁頭的上棱線與正身飛椽椽頭上皮的距離為四椽徑,使其高度翹起,但在施工中這一口訣往往被突破。如清代園林中的亭子起翹就非常高。
口訣中提到的“一頭二尾”或“一頭三尾”指屋面飛椽,即把尾部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做成斜面壓在檐緣的望板上。
發戧
江南建筑的翼角起翹稱為“發戧”。發戧又分為水戧發戧與嫩戧發戧兩種。
水戧發戧的角部基本不起翹,僅僅通過戧脊于近屋角處向上反翹,構造簡單。嫩戧發戧的角部起翹明顯,嫩戧斜插于老戧之上形成夾角,構造復雜。其中水戧發戧以蘇州拙政園秀綺亭、怡園小滄浪亭為代表,嫩戧發戧以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和拙政園綠漪亭為代表。
柱高八尺,面寬一丈
如有斗口按口舉,丈舉平房不同然,
再加柁梁長和短,進深二柱有其然,
要短三四五六架,每步按架五六還,
要得此梁厚與寬,五九柱子加壹肩,
寬從厚里二寸添,如若尺外再加寬,
若知瓜柱長短徑,各向步架按舉成,
得數將柁寬減去,寬厚隨柁柱可成,
柁墩寬定柱貳分,高隨步舉寬柁同,
若喜堅固加角背,單雙亦可配合然。
角背是明清官式建筑中用來加固瓜柱的構件,作用類似于宋元建筑中的“叉手”。小式建筑沒有斗拱,檐柱高一般按照面闊的6/7或8/10。七架梁長度按步架長加兩檁徑,高按檁徑的1.5倍或1.7倍。五架梁高按七架梁的5/6,厚按七架梁高的8/10。三架梁長按兩步架數加兩檁徑,高按五架梁的5/6,厚按七架梁高的8/10。
脊瓜柱長按三架梁上皮到脊檁中的高度,直徑按草瓜柱徑(即檐柱徑的8/10)。
盡管古建筑形式紛繁復雜,但各個部位都有較為固定的比例關系,它使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保持統一風格。這不僅是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古人管理和監督建設工程材料和質量的依據。
以上就是今天要推送的部分古建筑名稱術語,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