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也稱為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繡。它以明麗清秀的色彩,水墨國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兩宋時“號為冠天下”。
從漢朝的“錦布繡望”開始,蜀繡便美名遠揚,被譽為“天下無雙之物”。那針針線線,絲絲入扣,描繪著巴蜀的花鳥蟲魚、磅礴山水,呈現著巴山蜀水的線條與靈韻。
蜀繡的發展基于蜀地富饒,生活享樂而藝能有所工,史稱“成人多工巧,綾錦雕縷之妙,殆牟于上國”(《隋書·地理志》)。能夠用金錢繡鴛鴦鷓鴣,那是富豪之女的事。白居易就說“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不過當時蜀地女紅之盛,也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有“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云輕”。
藝絕天下
“蜀人多巧思,組繡用功深?!?/span>
如果說蘇繡精細素雅,湘繡艷麗鮮明,粵繡雍容華貴,那么蜀繡則勁氣生動、平齊光亮,其針法多達百余種,豐富程度為四大名繡之首。逾百種針法各有所長,組合也隨蟲魚花鳥、山川江河的色澤精神不同而富于變化。
從前的蜀繡分工明晰,老繡工一輩子往往只會繡一種圖案,只為在專攻的門類中達到神乎其技的效果。經年積累而成的針法背后,刺繡者的手法特點、性情氣質便會融入繡品。
畫之神韻
坊間流傳,蜀繡傳繪畫之神韻,滅針線之痕跡。有道是:“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蜀繡,便是以針為筆,以線代墨,在彩線旋移間傾吐出一幅如詩好畫。
各種針法變化多端,虛實結合,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于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將繡物的光、色、形,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人物的秀美,花鳥的多情,熊貓的憨態,仿佛一切就躍然紙上,生動如許。
它還善于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以及明暗變幻的光線,讓繡品于平淡中見神奇,于傳神中見底蘊。后世言及蜀繡之工,說它“能滅去針線痕跡”,直稱“針神”,甚至有直接說“繪繡”的。
蜀繡技藝以針法見長,共有12大類、122種。蜀繡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散線為原料,各種針法交錯使用,施針嚴謹,用線工整穩重,設色典雅,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而生動的圖像,又善于表現山水磅礴的氣勢。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地方文化藝術等因素的影響,蜀繡在長期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