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是潮汕及閩南地區獨有的建筑裝飾工藝,是福佬民系的發明,在潮汕稱“嵌瓷”,閩南稱“剪碗”,臺灣稱“剪粘”,又被普寧人稱作“聚饒”或“扣饒”。嵌瓷主要材料選用各種顏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現對象的瓷片。
嵌瓷創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和潮汕地區的瓷業生產密切相關。最初的嵌瓷只是利用一些淘汰或廢棄了的陶瓷碎片在屋脊上或屋檐邊嵌貼上簡單的花草等圖案。明代嵌瓷的圖案、色彩比較簡單。
到了清末,隨著瓷器生產技術的進步,瓷器生產作坊與工匠緊密配合,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低溫瓷器作為專用材料,無論是工藝品或建筑裝飾,大大地豐富了嵌瓷的色彩、構圖。色彩斑斕、活龍活現的嵌瓷藝術嵌瓷,是以繪畫和雕塑等造型藝術為基礎,藝術風格較為寫實,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效果突出,有獨特的生產技藝和欣賞價值。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嵌瓷題材廣泛,或采用歷史和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名臣、文人墨客,來反映人民群眾揚正壓邪、勇于進取的精神面貌,給人鞭策和啟迪;或采用寓意吉祥、富貴的花蟲鳥獸,營造吉祥、長壽、如意、富裕、和諧等富有民間樸素情感的藝術氛圍。因其風格寫實、質感堅實、雅俗共賞、表現對象栩栩如生,深為海內外潮人喜愛。
裝飾在廟宇、祠堂、廳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題材、線條粗獷有力、構圖氣勢雄偉、色彩晶瑩絢麗,以大動態大效果取勝。而裝飾脊頭、屋角頭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三星圖)立體人物,尤其是武將的袍服頂戴、花翎盔甲剪粘得非常細膩。裝飾于檐下墻壁的嵌瓷則多為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的嵌瓷,常見的是麒麟、獅、象、仙鶴、梅鹿等,其構圖多采用兩邊對稱的方法。
獨特的生產技藝嵌瓷工藝品和房屋嵌瓷裝飾的表現手法有平嵌、浮嵌和立體嵌等。具有獨特的生產技藝:
1.塑胚胎,俗稱“縛瓦骨”。是用磚條、瓦片剪切成所要鑲嵌對象的棱骨構件(立嵌則要先用鐵絲扎好的骨架),配上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勻而成的灰漿塑好雛形;
2.剪取瓷片,俗稱“剪饒”。熟練的工匠常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一甩或用鉗子敲擊,依據裂開瓷片的形狀用鉗子加工取“饒”;
3.鑲嵌瓷片,俗稱“貼饒”,也就是“嵌瓷”。施工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礎,作品的檔次、水平決定于這道工序;
4.綜合調整,從整體構圖、設色、層次、疏密、動態、造型等作各個角度斟酌,該增該減反復調整(室內部分和單件工藝品加以貼金、描銀、鉤線,有的還用玻璃珠,膠片點綴)。
嵌瓷不怕海風侵蝕,久經風雨、烈日曝曬而不褪色,被雨水沖淋后,在陽光照耀和反射下更顯光澤熠熠、色彩鮮艷,奪目程度勝過灰塑和陶塑。它的耐久性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氣溫高且常有臺風影響的濕潤地區是其他工藝品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