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余年的帝國時代,唐朝是當之無愧、無可爭辯的頂峰,并且給后世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寶貴遺產,可是唐帝國的開創者,唐高祖李淵,卻長期的游離在主流史籍的焦點之外,成了籍籍無名之輩。
提起唐高祖李淵,普通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除了太原起兵反隋之外,便是“玄武門之變”了,按照普遍認為比較權威的史書,《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傳統說法,李淵是一個碌碌無能的平庸之輩,而且暮氣沉沉,胸無大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則被描繪成一位天賦異稟的領袖人物,幾乎一手創建了唐朝,甚至連當初李淵策劃、領導的太原起兵都被寫成是在李世民的催促和逼迫下發動的。
官修的正史往往且必然會夾帶私貨,何況事關唐太宗繼位的合法性和公眾輿論的事情,怎么可能放任不管?唐朝官方記載的歷史必然按照唐太宗的意思,用春秋筆法來極力的抹黑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后世再沿用唐朝的正史,以訛傳訛,自然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可惜的是,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隨著研究范圍的逐漸拓展,歷史的真相正慢慢的浮出水面,讓后人重新認識了大唐帝國的開創者,唐高祖李淵,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編撰于唐初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詳細記錄了李淵自起兵直到占領長安、正式稱唐帝為止共357天史實的史書。作者溫大雅是李淵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不但是唐初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旁觀者,而且是直接參與者,可信度自然更高。
根據《起居注》,唐王朝的創立70%以上的功績屬于李淵,其他30%是他的兒子和部屬,其中李世民所起的作用最多不過10%而已。
首先,李淵早在被隋帝任命為唐國公、太原留守之時,便已經決意起兵反叛,他曾經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隨即命令三個兒子招兵買馬,積聚軍力。
其次,辣手肅清了隋煬帝派到軍中,意圖監視他的兩位副手,王威、高君雅。
再次,通過外交手段,虛與委蛇,獲取了當時實力強橫的東突厥始畢可汗的默許和支持,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危險。
第四,組建類似于參謀本部的大將軍府,加強軍隊的組織和訓練。
第五,對隋朝都城大興城(即長安)和東都洛陽的攻取都是李淵親自部署和指揮的。
最后,定都長安,建立唐朝,并建立中央政府和完整的官僚體系,至此,奠定大唐數百年基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全部順利建成,唐太宗不過是順手摘了桃子而已。
李世民的崛起,不過是在按照李淵的命令,削平其他反叛勢力的過程中,與軍隊的中高級指揮官們朝夕相處,建立了牢固的感情紐帶并最終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即利益集團,在對權勢和利益的渴望之下,這個軍事集團最終悍然用兵權來奪取皇權。
無獨有偶,將中國的商業貿易和文化科技等等推到封建王朝最高點的宋朝,它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跟唐高祖遇到了極其相似的命運,被自己的親弟弟暗殺,篡位奪權。不過,由于宋太祖在位已經十六年,整個國家的平定和內政外交等等各項制度的建立都是在他手中完成的,可謂盡人皆知,無論朝野早已達成共識,沒有人能懷疑也沒有人能推翻,故而篡位的老弟,宋太宗趙匡義,只能把重點放在渲染自己獲得政權的合法性上,以及洗刷自己弒兄的罪責。
兩相比較,還是唐高祖比較慘,不過,按照心理學的說法,挑戰并擊敗自己的父親,是男人成長的必由之路,故而李世民跟趙匡義有不同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