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象墩遺址考古發掘開工儀式在新北區春江鎮杏村南側的象墩上自然村舉行,象墩遺址這一史前文明遺址將逐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象墩遺址群位于新北區春江鎮,為一高出地面五米左右的土臺,2012年6月市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新龍國家森林公園建設時發現該遺址。該遺址主體為良渚文化時期大型高臺墓地,包含了良渚文化中期、晚期;兼有馬橋文化和湖熟文化特點的商周文化以及春秋吳文化地層,其中部分遺物帶有廣富林文化特點,是太湖西北部地區又一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時期遺址,也是廣富林文化在太湖西北地區的唯一發現。2016年為配合新龍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象墩遺址南側的四堡村、大劉橋、漢墩等地點發現良渚文化遺存以及商周至六朝時期古井,進一步明確了象墩遺址的分布范圍。2018年春江鎮邀請常州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象墩遺址保護規劃》,引進王巍院士工作站,對良渚文化遺址群進行深入考古研究,深挖歷史內涵,整合新龍生態林,規劃建設中華文明主題公園。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長王巍介紹,象墩遺址群不僅有重要的良渚文化遺存,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是常州文化發展的歷史年表,在蘇南地區考古發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中的良渚文化遺存是太湖西北部寺墩遺址群的組成部分,它的考古發掘是國家大課題《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王巍說,這次對象墩遺址的考古發掘,將采用最先進的科技勘探手段,相信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和研究,會在江蘇考古史乃至全國考古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初步勘探發現:
遺址外圍有水系環繞,和長江以北良渚文化形成呼應。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介紹,前段時間配合新龍生態林的建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并且認定了象墩遺址的良渚文化有自身的特點,和長江以北的良渚文化形成了南北呼應的態勢。“這次發掘的象墩遺址,我們通過初步勘探,發現遺址外圍還有水系環繞,到底象墩遺址是什么樣的狀態,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林所長說,這次的考古發掘工作,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指導下,由江蘇省考古研究所聯合常州博物館、常州市考古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也期待象墩遺址有更加重要的發現。
據了解,為配合開展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子課題“長江下游地區文明模式——從崧澤到良渚”,象墩遺址被選定為江蘇省2019年需重點考古發掘遺址之一。象墩遺址為以寺墩為中心的寺墩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系統考古工作,有助于深入認識區域聚落登記關系及其社會組織結構。同時,象墩遺址周邊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之中,早先的建設活動已對遺址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破壞,希望通過此次系統考古工作,更加深入地闡明遺址重要性,引起各方重視,從而加大保護及利用力度。并通過系統勘探明確遺址的范圍,劃定更為科學合理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