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是南京市秦淮區根雕非遺傳承人,已從業30多年的他,這幾天卻選擇“回爐再造”,來到玄武湖畔的南京林業大學當起學生。
盧克參加的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傳統木雕與現代創造人才培養”,班上其他29名同學來自湖南、重慶、浙江等省市。在老師的指導下,盧克“突破自我”,嘗試運用非木質元素和現代藝術理念,用樹根雕刻了一艘古代沉船,取名《海絲遺韻》。
“眼下,機械加工的批量化生產正在沖擊傳統手工業,在審美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木雕必須走出福祿壽喜、五子登科等傳統題材,手藝人也必須打開眼界,融合創新。”項目申報執行人、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苗艷鳳說。
“說實話,創新比想象中難。”為了這次培訓,來自湖南的周孝紅停下了家里的生意。在他看來,與其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仍然日復一日地做“老三樣”,不如停下來想想,自己和行業未來的路怎么走。
“浙江東陽、江蘇蘇州、廣東潮州,都是傳統木雕的代表地域,但選材不同,技法各異,相互學習交流并不多。”苗艷鳳告訴記者,項目提供為期60天的免費學習交流,讓這批既掌握傳統技法又離市場最近的手藝人學成后回到各地,發揮“酵母”作用,促進傳統木雕藝術同現代審美風格相融合。
“守護傳統不代表守舊,除了傳統思維要變,落后于時代的展示、交易、流通平臺也要變。”對于木雕等傳統手工藝面臨的應時之困,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馬達說,需要兼容并蓄、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才能實現“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